杜明燕委员建议:将呼伦贝尔核心地带670万亩耕地退耕还草

发布时间:2019-03-06 19:25:48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带来提案,建议将呼伦贝尔核心地带的670万亩耕地纳入国家退耕还草范围内。

中国网3月6日讯(记者 苏文彦)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带来提案,建议将呼伦贝尔核心地带的670万亩耕地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内,“将这片草原打造得更加美好,建设北疆最靓丽的风景线”。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摄影:沈湜)

杜明燕表示,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体地区开垦形成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如今,呼伦贝尔9个旗市区共有耕地面积670.76万亩(不包含林权证范围内耕地),其中超九成分布在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等4个旗市的山地平原过渡带草原区。

根据数据分析,呼伦贝尔草原主体地区现有耕地中,基本农田面积占多数(434.99万亩,占比64.85%),1998年前开垦的耕地占多数(622.23万亩,占比92.8%),分布在山地平原过渡带草原区的耕地占多数(622.95万亩,占比92.87%),无准确开垦依据的耕地面积比重较大(204.44万亩,占比30.49%)。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

杜明燕介绍,当前呼伦贝尔多数已垦林地和草原仍处于中、重度沙化范围,一些基本农田的沙化问题也已十分严重,且沙化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由于政策规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只能在25°以上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15-25°重要水源地坡耕地实施,且必须在国土部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结果的非基本农田上实施,呼伦贝尔地区大量中、重度沙化的开垦林地、草原,特别是已划入基本农田的部分急需实施退耕工程,却遭遇政策瓶颈、无法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另一方面,呼伦贝尔市经济总量小、基础弱、底子薄,属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低,难以承受森林、草原、湿地、沙地、水域等保护与建设的配套资金和民生人力等巨大刚性支出,单纯依靠地方政府财力实施较为困难。

杜明燕表示,考虑到呼伦贝尔生态功能作用和重要性以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建议将历史形成的已垦林地、草原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放宽基本农田调整政策,统筹考虑,在不减少基本农田总量的前提下,可跨区调整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范围内确需退耕的耕地;加大国家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补助资金标准,并出台政策支持、扶持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鼓励已垦林地草原耕种户退耕还林还草,保障退耕后生产生活。

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摄影:赵芮芬)

杜明燕说,“呼伦贝尔要想取得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在旅游业上做文章,以旅游业为龙头拉动第三产业的兴旺”。因此,她建议逐步把呼伦贝尔草原内因为历史形成的耕地逐步退下去,将这片草原打造得更加美好,建设北疆最靓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是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果显著,有效控制了121.5万亩土地的水土流失和53.5万亩土地的沙化、退化问题,保护了农田牧场安全,同时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地方林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发展,显现出了良好的民生和社会效果。

呼伦贝尔不仅有大草原,还有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摄影:许卫国)

此外,作为鄂温克族委员,杜明燕还带来了一个关于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产业发展的提案。考虑到鄂温克族的使鹿部落世居在大兴安岭深处,有驯养驯鹿的传统,杜明燕就此提出建议,希望国家整合资源,在鄂温克族聚居区建立驯鹿产区,在品种繁育、检验检疫等方面加以支持,让鄂温克族古老的驯鹿驯养习俗形成产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