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双:援藏女教师的坚韧与柔情

发布时间:2019-02-21 17:17:3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王英君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谢亚双把全部心思倾注到西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上;作为一名12岁孩子的母亲,谢亚双把西藏的学生和福利院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展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在报名结束前半小时才递交援藏申请的谢亚双知道,援藏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这既是一份使命,又是一份责任。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谢亚双把全部心思倾注到西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上;作为一名12岁孩子的母亲,谢亚双把西藏的学生和福利院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展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谢亚双投入更多的精力组织开展志愿活动,把温暖和关爱送到藏族同胞心中。这更是每一位如她一样的援藏教师对西藏这片土地的深情。

谢亚双接受媒体采访

支持坚定援藏决心

谢亚双加入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原本只是帮姐姐了解情况,结果被告知自己符合报名情况。“你放心,你去援藏就是家里的光荣和骄傲,父母有我们,孩子的学习也有我。”姐姐的强烈支持都概括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这便是她作出申请援藏重大决定的开始。

援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她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更是一件关乎整个大家庭的大事。能够来到西藏日喀则工作和生活,背后有太多人的理解、支持与付出。

援藏前,谢亚双刚刚从一所农村初中调到重点高中工作,在新的岗位还没尽自己所能做好服务便有了援藏的想法,于是第一时间带着愧疚拔通了校长的电话,跟校长说明了情况和想法。让她意外的是,校长斩钉截铁告诉她:“年轻人就应该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尽一份力,我们是你的后盾,我们支持你“。

正是这样的支持坚定了她援藏的信念,家里人同样以实际行动支持她的决定。当她告诉70岁的父母自己要去援藏时,原本以为会遭到反对,结果父母这样告诉她:“既然你决定了,我们就支持你,我们就当你是去读大学了。放心,我们能接受,而且家里还有那么多子女,不差你一个,我们会照顾好自己。”她知道父母故作轻松的调侃语气,是不想给她太多羁绊。她可以安心地去西藏了,年迈的父母就靠哥哥、姐姐照顾。

正是有了这些理解与支持,援藏队员们才能安心工作,全身心奋斗在第二故乡,即使有一天自己百年,也要为这片土地再尽一份力。在一次针对高原地区眼疾频发、角膜短缺情况发起的角膜捐献活动中,在领队徐向国同志的倡议下,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和其他40名援藏队员自愿身后捐献眼角膜,9名队员及家属愿意捐献全部器官,这是西藏地区参与人数、捐献规模最大的一次,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因此被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授予“器官(眼角膜)志愿登记荣誉集体”称号。

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朗诵比赛主持人的谢亚双

家风感受传承的力量

生活在和谐美满家庭氛围中的谢亚双,从小就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良好家风的塑造。谢亚双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干部,在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积极入党。当时年轻的谢亚双还不理解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工资交党费,后来她才慢慢领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谢亚双的姐姐和嫂子都是老师,刚毕业的时候她并不想去学校任教,每一天上班都觉得特别痛苦,不只一次恳请父亲同意她辞职。“如果你真能行,就把这份工作干好再说你不想干,现在退缩只能证明你不行。”父亲的一句话激励她卯着一股劲儿把工作做好。在这一过程中,谢亚双渐渐体会到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与快乐。

刚来援藏的时候,由于对高原气候不适应,加上晚上起床的时候有些急,谢亚双一下子头晕栽倒在床上。这让她感到有些害怕和犹豫,当她给家里打电话表露这样的情绪后,父母的话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果说去援藏面临的都是危及生命的环境,国家不会让你们去,既然别人都能坚持,你为什么不能?”一句话坚定了信念,更消除了恐惧。如今她想的是能在这里待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即便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也得把事做完、做好。当时被姐姐鼓励着加入援藏队伍的谢亚双在西藏工作一年后,也鼓励姐姐加入了援疆队伍,因为她知道支援边疆是姐姐的心愿,就这样,一个家庭培育出了两朵支援边疆的姐妹花。

谢亚双为日喀则市福利二院的孩子们上课

在谢亚双看来,家有家风,队有队风,一批批援藏团队正是靠着不断传承的团队精神,影响着每一个援藏队员。进藏以来,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团结、艰苦奉献、干净有为的援藏铁军。工作队下设“四组六部”,成立下设五个支部的临时党委以及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制定出台了16项队内管理制度,提出了“五防止、五杜绝”的工作要求,与队员签订了项目建设廉洁承诺书,明确十个方面的工作纪律,形成了每时每刻有约束的良好生活习惯。进藏以来,有14人次未休满假期提前返岗,5人在亲人病故、12人在家属病重住院期间仍坚守援藏岗位,体现出了援藏队员的责任与担当。

人人心贴心的团队精神,让队员们在遥远的世界屋脊也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他们发扬自力更力、艰苦奋斗精神,自己动手种菜,改善食堂伙食;每月集体过生日,成立两人关爱小组;建立保健室,配备应急物品,统一和队员签订在藏工作安全责任书,每年对援藏干部人才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每年春节前,由党委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到每一名援藏队员家中,走访慰问家属,营造了一人援藏全家光荣的和谐氛围。

严格的管理、辛勤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认可。援藏队先后以第一名的评分被评为日喀则市文明单位及西藏自治区文明单位。援藏队员受到地市级以上表彰29人次,其中,队员李娟与丈夫一同援藏,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五好文明家庭”;队员刘万昱获得西藏自治区2017年度“全区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队员张新光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队员柳大庆被西藏自治区政府授予“最美援藏教师”;队员赫英杰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公仆”;队员林立民被评为黑龙江省“五个好作风、三个好把式”先进个人;队员张明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四有”好老师;队员于海波、王鸿飞被评为“龙江最美人物”;谢亚双和队员刘崴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团干部”。

教育让阳光照亮黑夜

在援藏队开展的“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活动中,谢亚双负责阳光夜校和阳光学堂的工作。其中,阳光学堂是在每周日上午,安排援藏教师分组定时去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除了辅导功课以外,还会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学生们在增长学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三观,心理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阳光陪伴成长”系列活动走进曲布雄乡小学

阳光夜校最开始时,每天晚上会有援藏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由于援藏老师们居住地距离市区较远,乘车不方便,交通安全隐患很大,出于安全考虑曾想取消阳光夜校。然而,当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跟孩子们讲,以后都不能来给他们上课时,孩子们哭着抱着老师不让他走,课堂上依依不舍的老师和学生哭成一片。在谢亚双的建议下,阳光夜校继续保留,适当减少授课时间和次数,既保证老师们的安全,也保证孩子们能一直接受阳光夜校的教育。到现在,阳光夜校已经开办两年多了,孩子们学习习惯明显改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夜校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温暖阳光。

身为一名母亲,谢亚双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已经上初二的女儿,她把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把没有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时光都加倍用在福利院的这些孩子身上。对于这份付出,孩子们心怀感念,腼腆的他们不善于用言语表达,但他们看到你时绽放的纯真笑脸,拽着你的手、拉着你的衣服甚至上来抱你所传递的热情,让谢亚双倍感温暖,这一刻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和谢亚双一样奋斗在第一线的援藏教师们,是援藏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自2016年7月5日开始,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92名干部人才教师对西藏自治区2个区直部门、日喀则市24个市直部门和谢通门、仁布、康马3个县,以及桑珠孜区第二中学开展新一轮的援藏工作;2018年8月,新一批18名“万人计划”教师进藏开展援教工作,至此,黑龙江省目前在藏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教师共计110名,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奉献青春热血。他们通过“传帮带”和“教议研”,实行教学、德育、教科研“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实现汉藏教师教学相长、情感融合。通过实施“全员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鼓励藏族孩子实现个性化发展。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讲练结合、远程观摩等课堂模式,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龙江优势教育资源与当地教学实现了有机结合,教学管理和校容校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援藏队把教育援藏作为第一民心工程,加大援藏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还设立了“教育助学奖励金”,每年对当地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考入大学、高中和内地初中班的藏族学生给予一次性补助奖励,帮助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谢亚双在日喀则全市六城共建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这里踏实度过的两年多援藏时光,这些孩子的陪伴,让谢亚双感受到了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向上的力量,什么叫情感收获。在这一过程中,她越发坚定信心,一定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坚决完成自己的援藏使命,为黑龙江援藏事业增添光彩。(文:王英君,供图:黑龙江第六批援藏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