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美的年华守护那片蓬勃绿色

发布时间:2019-02-15 11:08:56丨来源:新疆日报丨作者:王永飞 张静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王先华,兵团第二师31团护林员。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一个方圆几公里见不到人烟的地方,他和妻子在这里生活了19载,为的是守护生态林。

身上穿着旧衣服,脚上穿着旧棉鞋;皮肤黝黑,脸上一道道皱纹刀刻一般;70多岁的外表,50多岁的年龄。1月25日,在乌鲁木齐见到王先华时,强烈的视觉反差,让记者印象深刻。

王先华,兵团第二师31团护林员。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一个方圆几公里见不到人烟的地方,他和妻子在这里生活了19载,为的是守护生态林。王先华也像一棵树,默默扎根于沙漠边缘,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演绎了一曲朴实的生命之歌。

31团位于第二师塔里木垦区,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3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生态环境的恶化让两大沙漠有合拢的危险。形势严峻,本世纪初国家投巨资在31团建起一片长11200米、宽200米的生态林。

林子建起来,没人维护将会前功尽弃。2000年的一天,31团治沙站负责人找到王先华:“新建的生态林需要护林员看守,你想不想干?”王先华和妻子商量后,担起了保护生态林的重任。生态林共有5个首部,王先华与妻子搬到了生态林的第一首部,负责管理的林带约3公里长。

初来乍到,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由于树木还没有长起来,每天一刮风,满屋都是沙子。”王先华告诉记者,“出去巡逻一趟回来,脸上一层沙子。吃水也是一大难题,2000年到2009年,我们一家从水井抽水吃,抽出来一桶水,小半桶是沙子,需要沉淀一晚上才能吃,水还很咸。”

买菜和生活用品需要骑自行车到6公里以外的团部去买,其中有七八百米是砂土路,不能骑车只能推着走。到团部一趟至少两个小时。2000年,王先华的两个女儿,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每天天不亮,她们就推着自行车走过那段七八百米长的砂土路去上学。

这样艰苦的条件,人的生存都是问题,更别说管护树苗了。刚到那里没几天,回想起一家人之前承包80亩地过着还算安逸的日子,妻子邓炳盛后悔了,多次劝说王先华:“我们还是回连队承包土地吧,这里实在太苦了!”王先华说:“国家给生态林投入了那么多钱,我们不看,谁看呀?我们不能走。”

王先华夫妇最终选择留了下来。由于风沙太大,树苗在头两年总是被风吹倒。风一停,夫妇俩就得赶紧去地里把树苗一棵一棵扶起来,再浇水灌溉,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林地里有很多野兔和老鼠总是啃食树皮,造成很多树苗死亡。王先华夫妇就用苇草将树干包裹住。800多亩地,两个人用了两年时间才将所有的树都包上苇草。

巡逻、除草、为树木扎篱笆……王先华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这片树木。19年,树叶绿了又黄,掉了又长。艰苦的环境、辛勤的劳作耗费了王先华的青春时光,却让昔日的小树苗长成了大树。如今,防护林就像一道绿色屏障将浩瀚的沙海挡在“门外”。

在31团支边现在回到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生活的团场退休职工,再返31团探望时,都要去生态林参观,惊讶于那里生态变化之大的同时,对王先华夫妇连连称赞。

如今,邓炳盛过了退休年龄,两个女儿多次劝她离开那里去库尔勒市一起生活,都被她拒绝了。“我们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把这些小树苗养大,舍不得离开了,交给别人我们也不放心。”邓炳盛说。

编辑点评

19年光阴,王先华夫妇与沙漠为邻,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苦和孤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他们的青春已随风沙远去,而那一片蓬勃的绿色,将生生不息,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