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广大农村家家张灯结彩,处处喜庆祥和。记者走进农家,听他们津津乐道的是,集体过年演了什么节目,谁家评优上了光荣榜,哪家又办了不需“随礼”的喜宴……
近年来,奈曼旗创新实施“精神扶贫五个一”工作机制,通过“一约、一讲、一评、一榜、一特色”,不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风貌大为改观。
新约破旧俗 喜宴从此不随礼
奈曼旗将“一约”作为改善乡村面貌的重要方式,各嘎查村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村规民约,每条村规民约都有规定事项、违规处罚和执行主体,针对性强、措施明确、落地可行。
固日班花苏木巴彦塔拉嘎查将“禁止随礼”写入本村村规民约。苏木党委副书记包海伦说:“以前村民家中红白喜事都要通知全村人参加宴席,每家得随一两百元,一年下来每家随礼开支一万多元。”随礼从情感的表达变成了生活的压力,有的村民打起了歪主意,修整庭院、工作调转都要办宴席,甚至进城租房也要摆几桌。“一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每年的收入甚至不够随礼用。”包海伦说。
风气不变,贫困不散。巴彦塔拉嘎查支部书记达斯下决心治理变了味的“随礼风”。为了让村民信服,他拿自家人“开刀”。二哥家的女儿结婚,他要求二哥不能在村里大办婚宴,只允许邀请亲属;2016年达斯老父亲去世,他婉拒了邻居们的看望和“心意钱”。曾经有一户村民不听劝告,执意要大办宴席,达斯就把车横在他家门口阻拦……
通过近4年的整治,村里大操大办、人情往来乱象得到整治。“现在不用随礼,每年省下的钱够买一头牛。”村民康云说。
如今,奈曼旗农村普遍制订村规民约,各村有各村的特点,家庭记账、孝老爱亲等等,有些好做法从嘎查村推广到乡镇苏木,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集体过大年 特色活动文化浓
一进腊月,奈曼旗各嘎查村便热闹起来。一台台年味十足的联欢会,一个个自编自演的节目,再加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红火热闹的氛围让村民的脸上挂满笑容。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奈曼旗十分注重发展乡村文化。为提升村民参与热情,旗里鼓励支持农村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西地村的农民小剧团、巴彦敖包嘎查的农民春晚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活动。特别是村民集体过大年,经过总结推广,现已成为全旗乡村的集体活动,有效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
今年是黄花塔拉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第二次举办集体过大年活动,参加活动的副苏木达徐珍珠表示,过去村民的文娱生活只有聚会、喝酒、打牌,邻里因为打牌产生的矛盾时有发生。“在推广集体过大年后,打牌的人少了,唱歌练舞的人多了。”徐珍珠说,“为了演好节目,一些村民一个月前就开始排练,十里八村的百姓也都到这里报名表演。”
杨秀荣是大沁他拉镇章古台村村民,也是村里祥云广场舞队的队长。过去的杨秀荣是麻将桌上的一把好手,麻将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在村里带动下,杨秀荣和邻居开始学习广场舞,还组建了队伍。“每天都跳两个小时,强身又健体。”杨秀荣说。
用文化改变生活,用艺术改变风貌,特色文化活动正成为奈曼旗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途径。
村村评优秀 争做典型改陋习
奈曼旗在精神扶贫过程中,充分调动村民的荣誉感,在家庭层面开展“清洁之家”“美丽庭院”“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好儿媳”“致富能手”等评优活动,在村级层面开展“美丽村庄”“文化村庄”“文明嘎查村”等评优活动。通过一次次评优,陋习消失了,院落整洁了,村庄干净了,村风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大沁他拉镇章古台村妇联主任梁红霞说,各类评优分为村、镇、旗三级,并发放相应荣誉牌,家庭和村庄荣誉牌实施动态管理,达标挂牌,不达标摘牌。“这样的评优活动可以让村民自觉树立知荣辱、讲正气的新风尚。”
章古台村原来有一个习俗,孩子结婚后就会搬离父母家居住,村里人把这种习俗叫作“分家”。多数家庭分家后都会各过各的,年迈的父母得到的照顾反而少了。“自从常旺红嫁来以后,村里分家的事儿就少了很多。”梁红霞说。
常旺红是一位河南姑娘,2012年和丈夫结婚来到章古台村。婚后常旺红并没有选择“分家”,而是和丈夫一起照顾公婆和爷爷。如今常旺红不仅在婆家学会了简单的蒙语,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一家人其乐融融,常旺红也因此获评村级“好儿媳”,成为村里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孝老爱亲、美化庭院,我们村子旧貌换新颜。”梁红霞说,村民的陋习少了,村里的优秀典型多了,家家户户都为美丽乡村争做贡献。
(原标题:新约新评新特色 文明新风进农家——内蒙古奈曼旗用“五个一”推动乡村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