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河套面塑 指掌间塑造幸福百态

发布时间:2019-02-02 15:57:46丨来源:新华网丨作者:曹桢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在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

生于1980年的邱霞,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面塑代表人。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在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   

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脱胎自黄河文化,是当地百姓信仰习俗、精神文化的体现,2008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河套面塑已远离百姓的日常生活。2017年,一家创意面塑店出现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老板邱霞作为新一代河套面塑代表人,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将现代审美融入面塑作品,好看又好吃的面塑又渐渐走进河套百姓的生活。

蒸面塑需要发面,邱霞一直保留着传统流程。首先要泡面糟,兑好第一遍面,盛放在一只大盆内密封静置在温热的房间里。发好一大盆面需要约10个小时,期间要兑三到四次面

经过10个小时的发酵,半盆面已经发满一盆。邱霞用手翻起面团,气孔均匀分布,说明面发得恰到好处

为保证面塑的口感,邱霞在发好的面中加入胡油、白糖、鸡蛋、牛奶等。受黄河的眷顾,河套地区产出的小麦韧性、精道、口感好,俗称“雪花粉”的小麦粉,是河套面塑的主要材料。这为河套面塑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先天条件。

邱霞(右)和母亲一起经营着家庭面塑作坊。再次兑好的面分成两团,两人反复揉捏,直到面团光滑细腻,表里如一

揉好的面团被放置在醒发箱内继续醒发

面团醒发好后开始造型,邱霞将面团擀成圆形的面饼,用小刀均匀切割边缘,制作成面塑的莲花形底座

在面团中加入南瓜、紫薯、菠菜、胡萝卜等果蔬泥,使面塑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也有了不同的口感

捏面塑的工具很简单,毛衣针、梳子、剪子、水果刀被巧妙运用。一团面在手中一印、一滚、一捏,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便成形

捏好的小猪放置在面塑底座的中心

制作金鱼的面团中,加入了南瓜泥

这是一位即将举行婚礼的顾客定制的面塑,临近春节,顾客希望这套面塑除了要有婚礼的彩头,还要蕴含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邱霞用三只猪和九条金鱼来体现这一寓意。九条金鱼同时寓意一对新人天长地久,三只小肥猪又是猪年最应景的形象,她给这套面塑取名“珠玉满堂”。

邱霞为这套面塑捏出三只不同造型的小猪,摆放在圆形莲花面塑底座的中心,四周环绕九条黄色小金鱼。猪和鱼身上再用彩色面片制作的花形点缀,一套“珠玉满堂”不出一个小时就已捏好。

做好的面塑要继续醒发一个小时

醒发好的面塑放入特制的大铁锅、大蒸笼中大火开蒸,蒸汽中弥漫着河套小麦的馨香

一个小时后,蒸好的面塑出锅。邱霞的创意面塑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造型精致

河套面塑是内蒙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互动的民间艺术硕果

邱霞说,面塑是会说话的,憨态可掬的小猪、引吭高歌的公鸡、颗粒饱满的玉米……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表达着幸福的千百种形态。(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