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巴特尔:放牧传奇白驼的人

发布时间:2019-01-24 15:49:07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世纪90年代初,他的家乡连续10年干旱,他们的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阵痛期”。想想过去,现在的日子算是过得红红火火。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像盐一样“调制”生活的爱人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他在马鬃山走敖特尔8年,39峰骆驼发展到了200多峰

他家举办过两次“百峰白骆驼节”

他从30公里的远处拉水,开饭馆年收入达28万元

放骆驼的半辈子

巴图巴特尔的手机响了,响起了“骆驼赞”动听的铃声,

——喂,你好,嗯,现在的孩子们不会骑骆驼,生怕摔下去。你们骆驼在街上骑不会不受惊吧?···巴图巴特尔仔细地询问,闲聊了几句便匆匆挂了电话。因为我们在等着采访他,为了不让记者等他打电话,他说完主要的事情,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为了嫁女儿,特意从熟人找温顺的骆驼,让姑娘骑着骆驼出嫁,适合我们蒙古族传统习俗。

对于大半辈子在大漠戈壁上以骆驼为伴的巴图巴特尔来说,唯一的女儿婚礼上,当然要将骆驼派上用场。

记者采访了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瑙滚布拉格嘎查牧民巴图巴特尔,今年51岁,他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相约在他位于旗府巴丹吉林镇的“敖特尔房”进行采访。平日里他多半时间在牧区老家生活,偶尔上旗里办事儿才住这个房子,所以他开玩笑的对我们说:“这是我临时歇脚敖特尔房”。其实,他这房子不像他所说的“敖特尔房”那么简陋,是一套装修得体、宽敞明亮的楼房。

巴图巴特尔现在牧区家有80多峰骆驼,他说:“原有骆驼100多峰,昨天刚买了20多峰”。他家骆驼最多的时候达200多峰,而且哥仨合起来举办过两次“百峰白骆驼节”。

2002年,他父亲额日登达来和儿子们举办了首届“百峰白骆驼节”,2016年,兄弟三个筹资28万元,举办了第二届“百峰白骆驼节”。蒙古人非常喜欢白骆驼,驼毛着色性比一般驼毛高,而且天然白色驼毛价值要高于普通驼毛。白驼绒净绒率、梳绒性、成纱性、着色性都比一般驼绒高很多。在一家牧户驼群中能有100峰白骆驼,那是相当不容易的。“那年,塔木素布拉格苏木举办了万峰骆驼节,其中都有没有100峰白骆驼?很难说”巴图巴特尔回忆。于是,在举办第二届百峰白骆驼节的时候,他决定将驼群中最好的骆驼“封神”。

为了回报党委政府的关怀,他邀请旗委书记为他家的功勋骆驼进行“封神”仪式,但在骆驼节当天,旗里有要事,旗委书记未能参加活动。书记亲自给他打电话说:“一个月后去你们家,到时候给你亲自‘封神’功勋骆驼”。但是一个月后,书记陪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来到了他们家。他们家骆驼自然是让李纪恒书记亲自“封神”,他当时就把这峰骆驼送给了自治区党委,图个吉利。现在,这峰骆驼依然在瑙滚布拉格辽阔的草场上自由自在地游走。因为“封了神”,主人不会把它买卖或宰杀。

巴图巴特尔靠骆驼致富主要是靠驼奶。他卖了10多年的驼奶,每斤售价30  35元。久而久之,从他家买驼奶的客户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买驼奶喂小孩儿的人居多。“我们家驼奶喂了很多小宝宝,我家驼奶基本上都是供给家里喂小孩儿的人家”巴图巴特尔说完又补充了一句,“今年旗里的驼奶加工企业开始收购驼奶,我动员嘎查养驼户,大家一起商定,长期给公司供驼奶”。他今年一共挤18峰母驼,每峰骆驼每天挤2斤奶,一周收入就达3000元。

巴图巴特尔的骆驼原来并不多。连续几年干旱,他家骆驼头数急剧下降,无奈,2001年他赶着39峰骆驼,举家走敖特尔到600公里外的甘肃马鬃山地区放牧。走的时候,他还承包了大伯家的80峰骆驼,也一同赶到了新的居住地。在采访中得知,巴图巴特尔经过8年的走敖特尔放牧,骆驼头数逐年增多,在当地先后卖了90来峰,他迁回老家时赶回了200峰骆驼,细算起来早已超了300峰。

“赶骆驼到马鬃山走了11天,渡过黑河的时有点危险,就怕骆驼受惊掉进河里,所以基本都是夜里渡河。幸运的是没有发生什么事儿”巴图巴特尔回忆。

虽然大半辈子以放骆驼为生,可如今在放骆驼之余,还干另一件事情。

那就是“放人”的无奈

2010年,巴图巴特尔从马鬃山回到故乡,结束了8年的敖特尔生活。阿右旗四大景区之一——海森楚鲁景区就在他老家的草场,刚卸下行李,他和朋友搭起了蒙古包,就已经有好几辆大车停在了路边,四个司机进来就问:“是否在做饭?有饭吃吗?”

给他帮忙的朋友立马抢先回答:“呦,你们可算是有口福了,我们就是想在这里开饭馆,刚把蒙古包搭起来”。于是,俩人做了满满一锅面,先给四个司机一人盛了一碗面,挣了40元,饭馆就这样开张了。

巴图巴特尔说:“刚到那儿安家,碗筷也不够用,就先让司机们吃完,我俩才吃。”

他家饭馆逐渐成为这条路上大车司机、自驾游游客们经常停车休息、吃饭的定点饭馆,几个蒙古包不够用了,他还新盖了200平米的平房,完善了旅游景点、停车场、饭馆、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每年饭馆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旅游景点的收入达到7—8万元。

“旅游旺季,每天有1200—1300个游客从这里经过。建了男女各容纳8个人的旱厕,人多时男女两厕所让都女士游客占领,还排成长长的两排,依次入厕。男士们就没处解决内急,就到处方便,我还得管他们,给他们找个地方方便”他开玩笑地说,“我一辈子放骆驼没愁过,现在‘放人’的事儿让我为难了”。

他把牧区现状形象地说:“小伙子们去当兵了,小孩儿们去上学了,年轻姑娘去进城了,老婆老头去天堂了。”有一段时期,牧区年轻人特别少了。但是,像巴图巴特尔这样,没有嫌弃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说艰苦,他家附近打井打了300米深竟没打出水,无奈,他从30公里远的瑙滚布拉格泉拉水解决人蓄饮水问题,每年这一项费用就达4 —5万元。他说:“钱挣得不少,但花销也大呀”。

世纪90年代初,他的家乡连续10年干旱,他们的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阵痛期”。想想过去,现在的日子算是过得红红火火。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像盐一样“调制”生活的爱人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来源:靓丽阿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