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草丰美千湖归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日三江源“绿意”正浓

发布时间:2019-01-23 19:18:09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宋明慧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份耕耘总会带着几分收获的喜悦,物草丰美、千湖归来、野生动物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在三江源地区播绿护绿。

马贵是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更是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植绿者。

他工作生活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腹地,一说起如今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化,几分欣喜总能掠过他的脸庞。他说:“据监测数据显示,如今这里的大小湖泊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多个,且现在生态环境变好,斑头雁栖息的种群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还在此区域内监测到了比较罕见的黑狼,这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青海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力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通过抓项目推进、强科技支撑、促民生改善等方式,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端上了生态“饭碗”。

QQ截图20190123093336.jpg

(供图:青海省生态办) 


以行动抓项目推进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201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正式公布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一份耕耘总会带着几分收获的喜悦,物草丰美、千湖归来、野生动物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在三江源地区播绿护绿。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共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投资9.2亿元,包括黑土滩治理、草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荒漠化治理、人工造林、湿地保护、林木种苗建设、人工增雨以及科技示范与推广等项目,超额完成9亿元项目投资和相应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工程、惠民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

为统筹推进年度工作,青海省提前着手研究提出2018年项目建设计划,并于去年1月下达,成为投资计划下达最早的一年。同时,青海省及早召开2018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推进会,统一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并分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对各阶段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确保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推进。

去年,青海省按照持续成效巩固的原则,在海南、黄南、玉树、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安排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共完成草原鼠害防治561533公顷,草原鼠害一期扫残268万公顷,防治草原虫害384533公顷,防治草原毒草79333公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成效全部达到验收标准。

并在玉树、称多、囊谦、达日、甘德、贵南、泽库等15个县(市)实施黑土滩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黑土滩治理154333公顷,占计划的100%。据监测资料,项目区人工种植牧草长势普遍较好,当年出苗平均每平方米200株以上,株高最高达到50厘米左右,全部达到黑土滩治理项目的设计标准。

去年,青海省针对三江源区25度以下平缓地带黑土型退化草地已基本治理的现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开展了25度以上退化草地综合治理试验区示范试点项目,依托已有的黑土滩治理成果,采取牧草品种优化、垂直开沟撒播、地面覆膜、返青期休牧等措施,开展黑土坡治理并建立示范区,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期黑土坡治理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模式。

目前,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封禁治理湿地9.16万公顷,湿地监测站点植被盖度增长了4.67%,样地生物量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27个城镇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二级标准。

同时,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盖度逐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功能逐步增强。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downLoad-20190123093210.jpg

(摄影:李军)

以科技提保护质量

去年,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在西宁揭牌成立,随后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研究院工作已步入实质性运作;

……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截至目前,2015年立项的《沙生草种大颖草繁育与适应性研究》,沙生草种大颖草草种已通过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评审,并于2018年在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四地开展丰产性和适应性试验研究,目前已完成现场验收。

2017年立项的《退化草地恢复与保护技术示范》,已建立退化坡地修复示范区3个,面积为601公顷;在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坡地上建立实验样地3块,小区833个。

2018年立项的《沙化土地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等5个项目,均已着手开展示范区建设、各类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用无人机调查示范区沙化土地类型、解译植被盖度情况,完成示范区种植面积超过33.3公顷,初步构建了三江源区高精度栅格数据库和蒸散发模拟估算框架和生态水文模型。

过去一年,青海省多渠道争取对三江源区科研支持,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支持三江源生态与保护科研和推广工作,资助经费达5400万元。

正在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及示范”,在“退化高寒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技术体系”和“基于运青期休牧的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有害生物防控+免耕补播+菌肥+生物炭+生物结皮和有害生物防控+免耕补播+人工坎拦水+人工增雨+冻土保育的轻度退化高寒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技术以及垂穗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等重度退化高寒生态系统人工促进恢复技术,提出混播草地建植和群落稳定性调控技术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的多样性-稳定性-恢复力评价体系5项集成技术。

同时,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3种典型植被类型,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和开发应用”,分别在玛多、曲麻莱建成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3个野外长期试验样地,为系统生态监测和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初步建立区域适宜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并在体系下研制、改造用于典型试验区域大型牲畜/野生动物数量、草地初级生产力等关键监测指标数据获取的监测产品,在海拔高达4600米的可可西里完成系留球试飞试验,开展区域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精准测量,首次应用红外传感设备针对藏羚羊夜间行为进行监测,获取藏羚羊夜间活动视频。

2018年,青海省还启动实施了“三江源区高海拔城镇造林绿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开展了三江源高海拔地区城镇绿化树种引种驯化、苗木筛选、种苗繁育、栽植和养护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了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规模示范“三位一体”的城镇造林绿化技术体系。

QQ截图20190123093245.jpg

(供图:青海省生态办) 

以生态促民生改善

玛多县玛查里镇马拉驿村的扎西多杰曾经是草原上的一位牧人,从2016年起有了另一个身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他告诉记者,从来没想过如今不仅能每个月领到固定工资为家里增加收入,还力所能及地保护着家门口的青山绿水。

自三江源二期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技能培训以及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过去一年,青海省高度重视农牧民生产技能培训,大力支持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等优势项目,重点依托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机会能力和扩大增收致富渠道。

玉树藏族自治州始终把群众转产增收作为生态搬迁和生态保护成败的关键,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扶持,群众参与等工作措施,组织群众从事商贸运输服务、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参与农家乐等生态旅游开发、开展特色养殖生产经营活动,大力开辟就业渠道,努力增加经济收入,使生态搬迁牧民的收入稳步提高。

黄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创新举措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率先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启动建立了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通过对全县所有草场植物样方、植物标本土标本等进行采集,精准分析现有牧户人口、草场利用、畜群结构、载畜量、草原鼠虫害、黑土滩、毒杂草等基础信息,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的大数据支持,达到对草原生态的全方位管理,实现数据“一张图”、管理“一张网”、服务“一平台”。

同时,还在河南县试点了县级领导干部生态责任田制度,河南县30名县级干部划定承包责任田67块,面积8473.3公顷。2018年夏季,责任田植被覆盖度达85%,产草量846.86千克,牧草高24至26厘米,真正将黑土滩恢复成水草丰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田。且黄南州还全面推行“拉格日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合作社,为三江源地区实现“三生”共赢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一年,黄南州坚持三江源项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对重点林区、禁牧还草面积较大的贫困户增加了生态公益管护岗位的同时,还将 2018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全部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共计举办培训班71期1930人次,有力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广袤的三江大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绿意”正浓……(原标题:今日三江源“绿意”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