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钟情——新疆科学家的“荒漠植物银行”

发布时间:2019-01-17 08:48:47丨来源:新华社丨作者:白佳丽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1972年,包括潘伯荣在内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开始在吐鲁番盆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建起了一所科学植物园。

在位于新疆的“火洲”吐鲁番,沙漠、盆地,独特的气候氛围让这里成了吸引人的旅游胜地。

而植物学家潘伯荣来到这里,却有着别的初衷。

“极端的高热、肆虐的风沙、奇缺的降水——我们就想,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都能存活的植物,放在哪里不能活?”潘伯荣说。

1972年,包括潘伯荣在内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开始在吐鲁番盆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建起了一所科学植物园。

潘伯荣回忆,当时26岁的他被派到原吐鲁番县红旗公社西缘的风蚀、流沙地工作,那时这片位于大风区的沙地正威胁着下缘5个农场和大队的生产生活,当地政府和农民迫切希望科研人员能治理流沙,护住他们的家园。

长达40余年的防沙治沙及植物引种驯化工作就此开启。

“起步很艰难。”潘伯荣说,当时粮油和蔬菜都要骑自行车去县城购买,来回20多公里,科研人员每天要轮流做饭。住房简陋,窗户仅蒙了一层塑料布,照明就依赖煤油灯。春天一场大风后塑料布被吹破,满屋子的物品都被沙尘土覆盖,人也成了土人。

但白手起家的一群人苦乐都在田地间。

针对当地的气候、土壤和风沙特点,科研人员开始从西北沙区引种固沙植物,沙拐枣、梭梭、红柳、胡杨、老鼠瓜等10多种优良抗风固沙植物逐步选育成功。

1975年,经过规划设计,科研人员决定在已营建的大面积人工固沙灌木林中划地建设新疆第一个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我国干旱荒漠区占国土四分之一的面积,我们想利用这个植物园引种收集干旱荒漠区的各类植物,对它们进行繁殖培育,就像一个‘植物银行’一样。”潘伯荣说。

40多年过去,作为我国极旱荒漠区最早建立的沙漠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这里面积已达到210个标准足球场大,并成功引种栽培700多种荒漠植物,占中国荒漠植物区系成分60%以上,涵盖了中亚荒漠植物区系成分主要的植物类群。其中,荒漠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近100种,另外还从国外引进了456种植物。

这个庞大荒漠植被系统作为荒漠植物引种收集、迁地保育、科学研究、开发利用与科普展示的基地,持续发挥作用。

潘伯荣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将世界干旱地区的野生生物资源保育列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点,已经提到与热带雨林并列的地位。

而为了这些宝贵的植物,新疆生地所的科研人员野外引种足迹遍布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甚至走出国门,到达俄罗斯、中亚各国、非洲的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以及西亚的叙利亚。

野外考察引种途中,也曾有困难与风险。

新疆面积广袤,考察路途遥远。早年因为交通不便,潘伯荣和同事们为了引种一棵植物,坐班车、骑自行车、坐驴车,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多久、多困难都可以。如今,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车辆依旧难行,潘伯荣也已经习惯步行寻找种子。1980年10月,潘伯荣在去新疆伊犁考察的途中遭遇车祸,颈椎骨折脱位,经历了9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和两次颈椎融合术,才得以康复。

如今,潘伯荣早已退休,却仍未停下研究的脚步。他与他的同事们仍持续将荒漠植物及其研究成果带向更广阔的领域,守护着沙区周边的环境。

据潘伯荣统计,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研究成果已经运用于新疆塔河中下游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克拉玛依油田周边石油污染地的生态修复、塔中沙漠油田基地建设等。先后向西北各省区和新疆30多个单位提供优良固沙植物种子20吨、苗条300多万株。

目前,吐鲁番沙漠植物园还与国内外100多个植物园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并与中亚国家地区的植物园和植物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

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曾表示:“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保存了大量中亚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珍稀荒漠植物,对中国荒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