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七个百姓故事 七张民生图景

发布时间:2019-01-15 17:23:15丨来源:西海都市报丨作者:彭娜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青海省藏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群众生活日益改善。

近年来,青海省藏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群众生活日益改善。记者采访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读者,讲述他们的切身感受。

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教师王刚:网络课堂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了危机感

王刚从事教育三十多年了,在年轻教师眼里,他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喜爱的老教师。可是现在,他时常羡慕年轻的同事们。原来,自从网络课堂进入学校后,年轻的老师们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把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年轻老师打开电脑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通过网络把外地的优秀教师请进了学校,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过去学生们不擅长主动提问,现在都争先恐后地问各种问题。”这是教育改革给这所学校带来的最大变化,让王刚感受到年轻教师进步很快,有的教学能力远远超过了自己,他有了危机感。“教学不单单是教,是相互促进。”王刚有感而发。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黄启雄:时常受到病人的感谢生活充满了正能量

说起医疗改革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实惠,黄启雄的话匣子打开了:“那些小事我们就不说了,说说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和异地结算吧。”黄启雄介绍,多年前医院急诊科就开通了绿色通道,为车祸、群体性事件、重病、大病等病人,提供先看病后付费服务,让很多病人及家属非常感动。后来,医院全面实行了先看病后付费服务,还可异地结算,极大地方便了病人,让群众少跑路。“从2018年开始,医院开通7个省的异地结算服务,2019年将有更多省加入。”黄启雄说,将来医院还会推出更多便民举措,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红利。

而这些改革红利,也让黄启雄收获了许多温暖。他的工作时常受到来自病人的感谢,有人会送来锦旗,有人寄来感谢信,有人发来手机信息,都是表达对政府对医院的感激之情,让他觉得生活充满了正能量。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巴卖村第一书记文青多杰:村里通了柏油路去哪都方便

从巴卖村到玉树市有250公里之远,一条柏油路修到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从村里坐车到州府所在地只需要三个半小时,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外出务工、办事、上学、就医等。

文青多杰介绍,巴卖村有三个社,其中巴卖社有一处叫尕尔寺大峡谷的景区,柏油路从囊谦县通到了景区门口,于2015年开建,2017年建成。从景区到达久、达尼两个社也修通了沙石路。对于这个大山深处、常年有积雪的村子来说,路修好了,一切都好办了。过去,村民们外出只能骑摩托车,路是摩托车骑出来的,现在村民可以坐着面包车去赶集了。

2018年冬天,文青多杰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发起众筹,修建从达尼社通往甘达方向的道路。他盼着能早日收到好消息,让小小的巴卖村更加四通八达,方便村民出行。

玉树藏族自治州雪莲花教育校长阿春峰:老外都夸我们玉树的西餐厅味道正宗

“生活在玉树很便利,我觉得跟在西宁没什么差别。”阿春峰坚定地说。在电话里说着他眼中的玉树城市生活。他说,在玉树也能点外卖了,不想外出就餐,一个电话美食就送到了家门口;快递也很方便,买台电器直接配送到家……让他倍感骄傲的是,玉树的西餐厅多了,味道特别棒,西餐成了他招待朋友的不错选择。“我常带北京、上海等地的朋友去不同的西餐厅就餐,他们都夸味道好,就连老外也评价味道正宗。”阿春峰一再强调,玉树的西餐厅值得夸一夸,有尼泊尔餐厅、意大利餐厅、法国餐厅等,有的是外地人来玉树开的,有的是国外留学归来的玉树人开的,无论环境还是味道,完全不比其他城市差。对于一座灾后重建的小城市来说,这已经很了不起。

“现在想吃啥都有,特别方便。”阿春峰说,“过去,玉树好多人会选择去西宁过冬,现在不一样了,冬天的玉树街头人依然多。”在阿春峰看来,这就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魅力。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惠安小区居民赵元凯:一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伤保险金

“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月能领2700多元,现在能领3000多元。”赵元凯说的每个月的工伤保险金,加上800多元的低保金,他一个月能从政府手中领到4000元钱,足够他和父亲日常生活开支。二十多年前,22岁的赵元凯是一家毛纺厂的机修工人,一次工作意外他的胳膊受伤,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没过几年,他下岗了,身体残疾的他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靠低保维持生计。2006年,他享受到了政府的灵活就业政策,在社区做一些轻便的工作,一直到2017年底。

2017年12月,在海南州社保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办理了工伤保险,2018年春节后他收到了第一笔工伤保险金,他高兴得不得了。要知道家里除了他,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这笔收入大大地减轻了他的家庭负担。“我非常感谢党和政府,要是没有这笔收入,我无法想象我的生活会怎样。”赵元凯说。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西大同村村主任尕玛文索:去年村集体收入达200万元

在玉树州,扎西大同村是一个有名的富裕村,刚过去的2018年,这个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0万元。村里有220户、659人,人人都有收入。尕玛文索告诉记者,村里有200间房屋出租,2011年村集体收入就突破了百万元,2017年达到了128万元,去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72万元。200万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精准扶贫户们有收入了,意味着每户家庭能分红5000元至20000元不等,意味着村民有底气了,敢走南闯北了。

尕玛文索得意地说,在整个玉树州,扎西大同村的集体收入都算高的,可以说是玉树州所有村子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引得其他村纷纷效仿学习。对于未来,尕玛文索信心满满,他坚信扎西大同一定会越来越富裕,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富源村村民马占鸿:脱贫户搬进了新家

对于马占鸿来说,2018年最大的喜事就是搬新家了。他的新家布置得整洁舒适,让人眼前一亮,他逢人就说:“精准扶贫政策好,这两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收入也增加了。”马占鸿身患眼疾,大女儿今年19岁,有先天性智力残疾。2014年,马占鸿的妻子被查出甲亢肿瘤,让这个本就没有任何劳动收入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采取“因人施策、一户一策”的方式,让马占鸿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马占鸿成了一名护林员,每月有3000元工资。联点单位还出资为他购买了800只鸡苗,鼓励他从事养殖产业。到2017年底,马占鸿一家的收入达到了7万元。收入高了,马占鸿的心态也变得积极乐观,不久前他又购买了两只杜泊羊,想试着养殖。“这两年,除了收入提高以外,我们全家还享受着医保等福利,这都是国家的好政策造福了我们一家老小。”马占鸿乐呵呵地说。

(原标题:七个百姓故事 七张民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