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传统节日“腊八”的到来,全国各地的年味儿越来越浓郁。在1月12日开幕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孟家段冬捕旅游节上,第一网就出鱼10万余斤,为冒着严寒来到孟家段母子湖观看冬捕的数千名区内外游客奉上了“冰湖腾鱼”的胜景,提前祝大家“连年有余(鱼)”。
1月12日,内蒙古奈曼旗孟家段冬捕旅游节开幕式在奈曼旗孟家段国际垂钓中心举行
据了解,孟家段是古契丹龙庭之地、大辽开国之都。辽代有四时捺钵制度,即皇帝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要带领大队人马在选定的地区进行围猎并形成定制,其中冬捺钵就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合流之地的“广平淀”、即今奈曼旗孟家段一带举行。孟家段冬捕延续了大辽国捺钵活动,沿袭传承了契丹悠久的渔猎文化,从而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成为祖国北疆隆冬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内蒙古奈曼旗孟家段冬捕旅游节开幕式在奈曼旗孟家段国际垂钓中心举行,渔民们举行祭湖仪式
奈曼人的捕鱼历史由来已久,冬季捕鱼的习俗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孟家段冬捕基本保留了原始的捕鱼方式,即人工凿冰窟、人工布网、马拉绞盘形成动力牵引并拉拽鱼网出网。无论是“祭湖醒网祈福”的神秘和期盼,还是“马拉绞盘出网”的原始和壮观,都让孟家段母子湖在人们的眼中变得多姿多彩、令人期待。
渔民们举行传统的祭湖仪式
开幕式当天零点,渔工们早早就顶着寒风开始在湖面上凿冰下网。上午10时左右,身着大棉袄、外套毛坎肩、头戴狗皮帽、胳膊上别着红绸的渔民在“鱼把头”的带领下,举行庄重的祭湖仪式。
渔民们举行传统的祭湖仪式
祭湖仪式后,人们跟随渔工走到母子湖上库面,很快冰面就已聚集起数千人。伴随一声吆喝,第一网鱼跃出水面,从各地赶来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难得的一景。“现在打捞出水的有3万多斤,看这个形势,没水出的应该还有个10多万斤!”“渔把头”姜瑞指着冰面上跳动的鱼高兴地说。
第一网鱼收获满满
据了解,孟家段母子湖出产奈曼鲤鱼、草鱼等20多个鱼种。其中奈曼鲤鱼是特有物产之一,肉质鲜美、入口清香、不肥不腻、风味独特,因此孟家段也成为奈曼旗十大文化名吃之一的全鱼宴承做地。2010年,孟家段母子湖被内蒙古农牧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所产鲢鱼被原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刚刚出水的鲜鱼在网中活蹦乱跳
孟家段水库副主任张权表示,“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加强,鱼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而且鱼的质量越来越好了!”“我们这次下网的网目很大,确保小鱼可以漏掉,主要是捞大鱼,以保持湖区的鱼纯正和增加繁殖量。”
人们纷纷展示打到的大鱼,为了保护生态,冬捕所用的渔网网眼稀疏,确保还没长成的小鱼可以继续在湖中生长
孟家段母子湖形成年代久远,是内蒙古现存蓄水量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早期的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自上而下倾泻时,在两河流域两岸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带,在河水泛滥时形成滞洪区,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沙湖。由于湖面由上、下两个蓄水区组成,犹如一个明净的葫芦卧在大地之上,故名“母子湖”。
冰面上大鱼“飞来飞去”,显示着人们的喜悦
母子湖上游湖区四周及湖底均是松软洁净的风积白沙,而下游湖区则是湿地草原,由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供水,现为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随着湖区的雨水不断增多,湖面也在不断扩大,总面积达到40.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1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08亿立方米,湖区四周的植被也日渐繁茂。
一网出鱼就达十余万斤
孟家段母子湖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区现有鸟类80余种,其中不乏国家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鸟类。每年春秋两季的候鸟迁徙都会途径湿地保护区,停歇于此的天鹅可达数千只,保护区内呈现出百鸟翔集、鸥鹭齐飞、鹤舞雁栖的迷人景观。
前来参加冬捕节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孟家段冬捕节使得当地的“人气”一路走高,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紧邻湿地草原的孟家段渔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全村半数以上农户借助沙、水、湿地草原和沙湖鲤鱼的资源优势发展了渔家乐、农家乐。同时,又借助旅游扶贫政策对道路、民房、公共设施等进行维修、改造和升级,村容村貌更加美丽,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0%,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2018年,孟家段湿地旅游区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依沙傍水、紧邻湖区的孟家段渔村也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傍水而居的孟家段村(资料图)
更多精彩图片带你走进热火朝天的冬捕节现场:
刚刚出水的一网鲜鱼吸引了摄影爱好者的注意
冬日阳光下,冰面与鱼鳞仿佛在闪闪发光
渔民们抛掷着刚刚打捞上来的鲜鱼
刚刚出水的鲜鱼覆盖了不小的一片冰面
渔民和游客等待出网
渔民们收获刚刚出水的鲜鱼
一手拎着一条大鱼,笑得开心
大鱼在冰面上“飞来飞去”
一箱箱大鱼吸引着人们纷纷拍照留念
冬捕节吸引了数千人前来观看
渔民将鱼装上卡车
一辆辆卡车满载而归
(文:侯显峰,摄影:张力军、张启民、张财成、侯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