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扶贫工厂中的“世界畅想”

发布时间:2018-12-25 22:33:24丨来源:新华社丨作者:魏婧宇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51岁的全艳玲,最远只去过100多公里外的一座城市。而在2018年,她通过手工制作开始了解全世界。

白毅珍正在整理合作社社员制作的工艺品(摄影: 魏婧宇)

51岁的全艳玲,最远只去过100多公里外的一座城市。而在2018年,她通过手工制作开始了解全世界。

全艳玲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呼勃嘎查的农民,今年4月开始在村里的手工艺品合作社学习制作工艺品。她制作的圣诞雪屋、南瓜灯笼、北极熊玩偶、火烈鸟模型等工艺品,从中国北方的这个小村庄出发,销往世界10多个国家。

全艳玲所在的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广东一家外贸公司承接欧美多国的订单,手工制作节日礼物和工艺品摆件。

合作社理事长白毅珍曾是一位普通农民,因为热爱手工艺制作,在2017年4月开始为外贸公司制作用于出口的工艺品。白毅珍回忆:“第一次做了200个圣诞雪屋,挣了300多元。没想到做手工的爱好还能挣钱,第二次就接了更大的单,做了近1000个。”


内蒙古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制作工艺品(摄影: 魏婧宇)

在白毅珍的家乡呼勃嘎查,有许多像她一样擅长手工艺制作的妇女。她们向白毅珍“取经”,也做起了工艺品。大家来到白毅珍家中,领到订单任务后就照着图纸埋头做了起来,有的坐在椅子上裁剪,有的趴在床上描样。白毅珍不时指导大家,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最多挤了20多个人。

3个月后,有近百人参与制作工艺品,白毅珍和外贸公司洽谈的订单量也越来越大。“还有很多村民想加入,但是靠我个人的力量难以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妇联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白毅珍说。

合作社成立至今,一共带动了800多名妇女参与制作工艺品,其中有80户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工厂。通过制作工艺品,每名社员平均每月收入1000多元,最多的收入近3000元。

近年来,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农村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则就地投身其他产业。今年4月加入合作社的56岁农民杨金兰说:“我们农村妇女现在不用干农活了,天天在家闲着难受。年初来了合作社,每天做做手工,生活有意思多了,还能增加收入。”

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制作的工艺品销往世界十多个国家(摄影: 魏婧宇)

杨金兰正在制作销往瑞士的一种树枝摆件。她将圆形的塑料泡沫外包上画有树皮花纹的彩纸,再将“树皮”做皱,三根“树枝”绑成一捆,插上一根嫩绿的松枝,一个树枝摆件就做成了。这样的摆件她一天能做40多个。

“听说瑞士人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把这种树枝摆件装饰在家里。不知道他们为啥这么喜欢树,是不是因为那里有很多森林?”从没出过国的杨金兰,在制作销往瑞士的工艺品时,开始畅想起地球另一端的世界。

全艳玲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工艺品制作,她每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再加上种田和养牛的收入,如今已经顺利脱贫。

在她制作工艺品时,6岁的小孙子会帮她一起做。奶奶缝制的北极熊、麋鹿、火烈鸟等玩偶,是他最好的玩伴。“我想多做点工艺品,攒钱以后带孙子出国旅游,去北极熊、麋鹿的老家看看。”全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