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有着悠久的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更有极具现代化的青砖黛瓦与富有传统特色的古风建筑。村庄内,老人含饴弄孙,孩童嬉戏玩耍……一派祥和。
传承非遗文化 建设旅游新样板
近两年,喀什地委组织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当地传统土陶制作技术,本着牵住“牛鼻子”,巧手“弹钢琴”的方法,以土陶制作为纽带,大力发展动、静于一体的旅游业。
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土陶传承人”。2007年6月,阿卜杜热合曼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称号。工作队与村“两委”开设土陶制作培训班,邀请阿卜杜热合曼担任培训教师,教授村民土陶制作技艺,鼓励村民发展制陶业。如今,15名村民在阿卜杜热合曼的教授下,已能独立完成土陶制作。
工作队与村“两委”因势利导,成立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协会,大力推广土陶产品,并借力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载体与宣传资料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广宣传,不断提升恰克日库依村土陶知名度和影响力,许多疆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购买。工作队与村“两委”还与疆内外艺术爱好者、土陶制作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作销售当地土陶产品。并以消费者需求为纽带,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我们村的土陶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名气在外,来村旅游的人也多了,我家一个月仅销售土陶就能挣3000元左右。”村民地力木拉提·托合提高兴地说。
多元促进增收 打造城郊富裕村
为将该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城郊富裕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把促增收、拓路子摆在了重要位置。
恰克日库依村有300余亩芦苇滩,适宜发展渔业。为盘活这一资源,工作队与村“两委”把能养鱼、会养鱼的40余名村民联合起来成立养鱼协会,聘请专业人员对鱼塘和堤坝进行科学规划,建成6个占地165余亩的鱼塘,引进质优草鱼、鲤鱼、鲢鱼等两年龄鱼苗7150公斤,发展养鱼产业。
“我们养鱼协会每人可分红500元以上,旺季每天能吸引70多人来钓鱼、就餐,每天毛收入就有8000多元。”村民伊斯拉木·穆萨高兴地说。
工作队与村“两委”还想方设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行业能人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致富。借助养鱼产业大力推广农家乐发展,以农家乐为支点打造了集糕点加工、打馕合作社、金海湾渔业养殖、风味小吃等2家食品加工公司、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一体的商务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仅糕点合作社与各中小学校的每年的订单额就达90余万元,各类产业发展累计带动200余人就地就业,带动80余户贫困家庭127人稳定增收。
“现在养鱼、农家乐、商务协会就是我们村的靓丽‘名片’。另外,打馕合作社一天可卖出7000个馕,销售额7000余元,日子越过越美。”村党支部书记凯萨尔·喀斯木开心地说道。
弘扬新风正气 绘就文明新画卷
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文明新风的种子在村里不断地生根发芽。
工作队与村“两委”以“富在农家、爱在农家、乐在农家”活动为主题,评选出“最美媳妇”“最好儿女”“最好公婆”“最美家庭”30个。通过不断选树典型、推广先进,大力弘扬爱国爱家、乐于助人、勤俭节约、敬亲孝老等传统美德。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化、常态化开展,每季度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近5000元,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困难生活补助,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前往老人家中开展慰问、演出等暖心活动。今年以来,共开展慰问活动100余场次,慰问老人130余人次。带动50余名村民加入服务队,有力促进了传统美德在当地生根、发芽。
“村里活动多了,大家团结了,日子美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四老”人员努日瓦尼汗·艾孜开心地说。
恰克日库依村正以“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群众生活美”为抓手,做大旅游名片、做强乡村名片、激活美德潜力,使这座昔日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