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甘肃围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做了哪些?

发布时间:2018-12-19 09:48:16丨来源:甘肃日报丨作者:杨唯伟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横跨甘肃、青海两省,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片区总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六成以上。不到一年半时间,今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兰州揭牌。

国家公园建设是新时期生态保护和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大决策。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去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提出在祁连山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横跨甘肃、青海两省,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片区总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六成以上。

不到一年半时间,今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兰州揭牌。

一年多来,围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甘肃做了些啥?

落实整改责任 力推生态搬迁

作为整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手,甘肃省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持续加大矿业权、水利水电设施、旅游开发项目等违法违规项目整治力度。

在矿业权退出方面,制定《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关于开展全省各级各类保护地内矿业权分类处置的意见》,为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退出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规范。

省财政配套资金10亿多元,按照“共性问题统一尺度、个性问题一矿一策”的思路,引导矿权分类实施、有效退出。对矿权人自愿放弃申请注销的和对矿业权年限已满未办理延续的,采取注销式退出;对扣除与保护区重叠区域后剩余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矿业权,或剩余面积保有资源储量满足最低生产规模的,采取扣除式退出;其他部分采取补偿式退出。

同时,甘肃省全面排查祁连山地区水电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了祁连山地区159座水电站水资源论证复评工作。严格落实祁连山地区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目前,祁连山保护区水电站已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和预警管理。

整改在进行,发展也在继续。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搬迁成了重中之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区移民搬迁工作中,为确保农牧民自觉自愿搬得出、稳得住,甘肃省大胆探索实践,集成创新生态保护、农牧民定居、草原奖补等政策,采取“四个一”的措施,即“一户确定一名护林员、一户培训一名实用技能人员、一户扶持一项持续增收项目、一户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引导农牧民易地搬迁、转产增收。

推动确权登记 夯实产权基础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片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均有分布。这些自然资源是建设大美祁连、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根本载体,是重要资源性资产。

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施策、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离不开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

去年,甘肃省在张掖市肃南县启动了自然资源全要素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先在当地康乐镇开展前期试点,目前张掖市肃南县正在全域推进自然资源全要素确权登记。在此基础上,甘肃省组织编制《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在国家公园相关市县全面展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

为了客观地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情况,甘肃省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重点来抓。

今年,省里两次召开会议,对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关4市7县进行了总体动员和具体部署。省统计、国土、农牧、水利、环保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科学指导负债表编制工作。并举办培训班,系统培训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相关市县正在上报负债表。

构建监测体系 提升科技水平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以来,甘肃省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充分发挥遥感监测大范围、快速、动态、客观等技术特点,推动环境监测由点向面发展、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由平面向立体发展。

甘肃省探索以高分专项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为依托,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列卫星为核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张掖市率先建成了以“一库八网三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卫星实时数据接入和卫星数据处理系统的原型设计,正在进行集成开发。历史卫星数据与张掖市生态环境数据的数据库已集成,祁连山179个问题点位的卫星遥感定位及对比监测已基本建立。并且,从今年3月开始,初步开展了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比对分析和常态化监管,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监测、水质监测及空气自动监测实时数据也已接入智慧环保平台。

(原标题:【生态聚焦 关注我省国家公园建设】甘肃,加快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