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呼图壁县:幸福村的“宝葫芦”

发布时间:2018-12-10 10:53:00丨来源:昌吉日报丨作者:田栋丨责任编辑:李雯

新疆呼图壁县幸福村有个葫芦园,名气很响亮。

陶海斌(中)正在与员工们探讨葫芦画制作技巧。

新疆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有个葫芦园,尽管建成才两年时间,名气却很响亮。

11月21日,记者走进幸福村葫芦园,只见道路两旁的榆树上、门口的凉棚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葫芦。“这是亚腰葫芦,旁边这个是短柄锤形葫芦,那边的是金疙瘩葫芦……”在葫芦园创办人陶海斌的介绍下,仿佛来到了神奇的“葫芦世界”。

葫芦上绘就多彩人生

说起这个葫芦园,幸福村村民都会提及一位名叫陶延山的老人。老人雕刻技艺精湛,作品生动传神,是呼图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根雕技艺传承人。

说到葫芦,陶延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枝蔓的蔓字又与万字谐音,葫芦里葫芦籽特别多,有‘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寓意。”

“全国不同地域的葫芦雕刻各具特色,仅制作工艺就有十多种,包括了雕刻、押花、勒扎、结扣、范制、针划、镶嵌、彩绘,等等。”老人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说话间,老人拿起一个用了近一周才完成的“福禄双喜”雕刻作品介绍道:“传统葫芦烙画大致有八道工序,分为蒸煮、阴干、打磨、起稿、烙画、修改、抛光、上蜡。制作一幅好的葫芦烙画作品,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

陶延山说,葫芦烙画最关键的是要把握火候和力度。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形成立体感,看上去类似于素描。

陶延山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在了葫芦烙画上,结合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积累创作素材,将每个葫芦赋予特殊的生命和灵感,让更多人喜爱上了葫芦。

环顾创作室四周,处处可见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有飞鸟走兽、福喜临门、花草鱼雁的,有挂件、钥匙扣、烟嘴、茶漏、台灯、发卡,每一件作品都雕刻得惟妙惟肖。创作室里陈列的1000多件葫芦雕刻作品,记录了老人探寻艺术的艰辛历程,也向人们展示了葫芦文化的独特魅力。

葫芦文化带来发展活力

老人退休后,其子陶海斌创办了这个葫芦园。陶海斌赴内地多个城市考察后,为葫芦园拓展了木艺简易制作、益智珍珠泥制作、石头创意盆栽、木板创意画、葫芦国粹脸谱制作、亲子体验、葫芦认养等经营项目;并将葫芦园内的功能区细化,设立了葫芦工作室、葫芦展厅、木艺工坊等。

葫芦园东侧,有一片片南北走向、一眼望不到头的葫芦种植区,到了夏季,游客大都会来此观光采摘,摄影留念。陶海斌说:“家长和孩子可以到这里来采摘春天认养的葫芦,了解葫芦绘画的各种技法,以及体验葫芦雕刻的全过程,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收获快乐、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

最近,葫芦园招聘了一名从事木艺雕刻的青年姚宝平,主要制作园内各区域木牌、展厅桌椅、葫芦展架;并聘用人员搭建“西域海滨”“打车网”两个微信平台,传播葫芦文化。

正是因为这些新颖的创意,带动了葫芦园的人气。许多天南地北的人来到呼图壁,都要带着家人来此参观体验,并带回一些工艺品留作纪念。

文旅融合魅力凸显

当记者与陶海斌聊起今后的发展时,他显得格外兴奋:“前不久,和村党支部书记去了趟山东聊城堂邑镇路庄村,感触很深。路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被称为“中国葫芦第一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葫芦,村民靠着葫芦发了家致了富。路庄村葫芦产业形成了从种到销的一条龙产业链,那里既有卖几十元一个的素葫芦,还有卖几万元一个的工艺葫芦。”

陶海斌受父亲熏陶,从小小的葫芦里发现了商机,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上20亩地种植葫芦,每亩收益5000多元。“你看水瓢大小的葫芦一个就30元,大客户一次下几百上千订单,刚才广西一个老板在网上下了订单。”陶海斌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光是出售素葫芦,一天的订单就达到一两千元。

随着葫芦产量越来越大,陶海斌又将眼光瞄向了工艺葫芦。几年来,他埋头钻研,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工艺特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是我前几天刚雕刻好的葫芦灯,十分受年轻人的喜爱。”陶海斌指着卖价500元的葫芦灯说,像这类手工雕刻葫芦出活比较慢,但市场价格很高,稍微大点的雕刻葫芦能卖到上千元。

谈到接下来的打算,陶海斌信心满满地说,在乡村振兴号角的鼓舞下,我有信心和决心把葫芦园办出特色,让葫芦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