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大对牧区发展投入力度 确保牧区与农村同步振兴

发布时间:2018-12-10 09:32:00丨来源:内蒙古新闻网丨作者:李卓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牧区生态建设力度最大的几年、是牧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牧民生产生活改善亮点最多的几年。

        12月6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农牧业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内蒙古将着力推进牧区振兴,持续加大对牧区发展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加牧民收入,确保牧区与农村同步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牧区生态建设力度最大的几年、是牧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牧民生产生活改善亮点最多的几年。

        牧区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新草原承包经营体制。198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89年又率先实施了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的草原“双权一制”制度。积极推动建立草原经营制度。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在探索草畜平衡制度、开展阶段性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流转机制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推动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出台了草原“三权分置”改革文件,启动了苏尼特左旗国家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并颁发了草原确权第一证。

        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历史性巨变。在饲养方式上,积极推行牲畜科学饲养管理,标准化畜群建设,大力推进冬春补饲,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增加生产效益,实现由自然放牧向放牧加舍饲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积极推动草牧场合理流转,以户或联户为单位,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加大经营规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增长方式上,全面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草原牛羊肉品牌化,积极提高产出效益,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不仅确立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居五大牧区之首,而且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通过积极实施少养精养,落实禁牧、休牧制度及退牧还草、草原补奖政策,草原退化、沙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保护建设区生态明显好转,草原生态恢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水平。

        2017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58元,比上年增长10.3%。牧区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占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随着畜牧业机具的广泛应用,广大牧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脱出来,生产、生活更加便捷,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