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家里闲着没事干,挣不到钱,心里干着急,现在好了,在家就能编娃娃挣钱,一个20块钱,一个月就能挣1000多块呢,这下子脱贫致富有奔头了”。科左中旗协代苏木西毛都嘎查的韩美容高兴地说。这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以“手工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通过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扶持发展手工艺品加工和手工编织等产业,帮助贫困户在家就业的一个缩影。目前,扶贫车间正在科左中旗初现雏形。
协代苏木西毛都嘎查“嘎嘎布贝扶贫车间”
自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科左中旗委、政府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治本作用,逐步将产业链条延伸到乡村,创新探索实施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及扶贫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明显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的典型,协代苏木西毛都嘎查“嘎嘎布贝扶贫车间”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村口建企”,贫困户变身“上班族”
今年7月份,协代苏木整合扶贫资金55万元,在贫困人口集中的西毛都嘎查建设了400平方米的“嘎嘎布贝扶贫车间”,完善扶贫车间配套功能,购置缝纫机、熨烫机、锁边机等24台设备。主要组织动员不便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该扶贫车间从事加工生产,或居家组件生产,编织蒙古族布贝娃娃、民族服饰、勒勒车、蒙古包以及传统生产工具模型等手工艺术品,倾力打造“小创业带动大就业,大就业带动全脱贫”的扶贫新格局。目前,产品主要销往区内各大景区,其中蒙古布贝娃娃订单达到10000件以上,产值可达150万元以上,除去成本,贫困户可收益70万元左右。该扶贫车间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使他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梦想”。
部门联动,点燃贫困户脱贫的“希望灯火”
为推动就业扶贫车间运行好、发展快,也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稳定收入来源,协代苏木及旗妇联、就业局等相关单位,围绕发展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的传统手工业,成功举办两期“巾帼脱贫手工技能培训班”。主要培训讲解蒙古元素布贝娃娃、马甲、马鞭、手链、项链等制作工艺流程,让学员通过接受学习培训,掌握手工艺品编织技术,带动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留守妇女及部分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共培训员工120人,达到上岗标准50人,稳定就业20人。按扶贫车间员工每月薪酬1800元—2000元、居家组件生产的(不耽误农活的基础上)每天60元—70元计算,可带动就业贫困群众年增收1至2万元。
乘借京蒙扶贫协作东风,筑牢就业“前沿阵地”
今年,北京顺义区与科左中旗签署扶贫协作协议,投入11万元京蒙帮扶资金对55名学员进行为期20天的手工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该嘎查及周边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编织、缝补、裁剪……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布匹,经过加工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蒙古娃娃和一件件精美别致的“迷你版”蒙古族服饰,这些独具蒙古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为西毛都嘎查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岁数大了,出去打工也没地方要,是扶贫车间让我在家门口就了业,月月有活钱入账,日子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今年63岁的贫困户韩美荣高兴地说,她在车间干了不到两个月,就拿到了近3000元的工资。截至目前,“嘎嘎布贝扶贫车间”已累计帮助西毛都嘎查4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
转变思路,开创振兴集体经济“新时代”
村级集体扶贫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和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协代苏木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思路,采取“村集体+扶贫车间+贫困户”运行模式,扶持西毛都嘎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扶贫车间生产经营主体为科左中旗嘎嘎布贝服装加工部 ,自负盈亏,每年向西毛都嘎查交纳不少于2万元的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保证常年安排贫困户妇女就业10人以上。投入的扶贫资金全部用于缝纫车间、木制工艺品加工车间、原材料及产品仓储车间、展示间和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产权归村集体,扶贫车间只有使用权。贫困户/人年均可收益1-2万元,除去各类成本,扶贫车间年收益10万元以上,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企业提升规模、嘎查村壮大集体经济的三方共赢、三方受益的局面。
(供稿:科左中旗旗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