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巍峨绿色万里长城 书写生态文明宏图巨制

发布时间:2018-12-04 09:24:14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经四十载春秋,缔造了一道坚如磐石的绿色万里长城,改变了我国的生态版图与经济版图,彰显了我国对人类共同命运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

甘肃陇西县荒山造林后新貌 

山西永和黄河岸绿意葱茏 

宁夏枸杞发展势头良好 

三北防护林下的养蜂产业 

  梦想,总是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走近。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经四十载春秋,缔造了一道坚如磐石的绿色万里长城,改变了我国的生态版图与经济版图,彰显了我国对人类共同命运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
  40年山河巨变,40年绿荫遍地。40年来,我国三北地区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防沙治沙成就举世瞩目、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农田防护作用突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行走在三北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就连外国驻华使节都感慨万千,巴基斯坦驻华参赞阿巴斯说,“这些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埃塞俄比亚驻华副大使特肖梅说,“三北工程以及中国政府所做的防沙治沙工作,对全球的环境改善都有积极意义”。
  捍卫家园 开创生态工程建设先河
  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敦煌石窟、黄帝陵寝、古楼兰遗址……三北地区曾经森林密布、草原肥美、绿野千里。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人口的剧增、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战争的绵延以及气候的变化等因素影响,绿色渐渐远离这片古老的土地。肆虐的风沙吞噬了丰饶的土地,蚕食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侵害人民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生活。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70年代,漫漫黄沙、断壁残垣、沟壑纵横已成为三北大地各族人民面对的最严峻现实。这时的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年风沙日数超过80天,万里风沙线从新疆绵延至黑龙江,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了铁路、公路。
  统计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三北地区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1000多万公顷草场严重退化,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达万吨以上,每年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在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有80%来自这一区域。每年有3.2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使下游河床每年以10厘米速度上升。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大声呼吁: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土地生产力极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甘、宁、青4省区平均每年调入粮食达1.3亿公斤。干草原年平均产青草量为700公斤,荒漠草原仅为300公斤,宁夏农牧业人口年均收入334元,其中1/3的县农民收入不足200元,1/10的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面貌,改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心结。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指示:“我看特别是北方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造林要把重点放在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有阵地、有重点、有步骤地前进。”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林业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们很快深入沙区、山区进行调研,迅速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万里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带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
  1978年,三北人民翘首盼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做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开创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先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根据规划,三北工程建设总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达406.9万平方公里,建设范围西起新疆乌孜别里山口,东至黑龙江宾县,北达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工程区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三北工程计划实现的目标是:林地总面积由1977年的2314万公顷扩大到6084万公顷,增加37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平原和绿洲的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凝心聚力 缔造世界生态史的丰碑
  三北工程被称为“当代人类最为悲壮雄伟的生态史诗”。自1978年拉开帷幕,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林业部门,主动作为,持之以恒,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
  据中国科学院对三北工程建设40年综合评价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我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遏制了风沙蔓延态势,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2000年前的持续扩展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连续15年持续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控制了水土流失灾害,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在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流域综合治理,规模推进,营造水土保持林1194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侵蚀强度大幅减轻。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59.06%,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构筑农业生态屏障,保护了粮食生产安全。在平原农区,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3019.4万公顷,农田林网化率达到44.1%,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57.5万吨。
  培育生态扶贫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各类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30倍,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累积营造的用材林折合木材储备量达18.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达9130亿元。同时,各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游憩休闲等,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从1978年的31.7%增加到2017年的42.41%,林草植被生产力呈恢复性上升趋势,工程建设的综合累积效应持续发挥。40年营造林总固碳量达23.2亿吨,相当于同期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2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978年的0.48万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34万亿元。
  铸就“三北”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三北工程建设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绿色家园,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改变自然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一篇篇总把山河披绿装的壮丽诗篇,创造出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40年来,三北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培养锻炼了干部,总结探索了路子,成为生态建设的“孵化器”。三北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步,造就了一批作风扎实,热爱林业,关注民生的党政干部队伍,成长了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敬业献身的林业管理团队。培养了一批潜心钻研科学技术,勇于探索和实践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涌现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带头人,丰富和实践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三北地区区情的生态治理技术路线,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一个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模式,第一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带动我国生态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
  展示了我国对外良好形象,成为世界生态建设的丰碑。三北工程是我国政府启动实施的第一项旨在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的生态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条件之艰,效果之显著,远远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三北工程在国际社会享有“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美誉,有100多个国家的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访问和学习,使三北工程成为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和窗口。
  历经40年的不懈探索,三北工程推动我国走出了一条国家引导、群众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丰富的建设经验。业界普遍认为,三北工程的建设实践,奠定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三北工程的艰辛历程,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根本方略。
  今天的北中国辽阔疆土上,绿肥黄瘦,山川秀美,三北地区人民的绿色梦,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