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管护员:把心交给这片草原

发布时间:2018-12-03 15:26:37丨来源:青海新闻网丨作者:樊永涛丨责任编辑:李雯

面对极寒的天气,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日金仁曾和他的队友穿多少衣服都不够用,保护黄河源,他们把心交给这片草原,同样他们也付出了很多。

黄河源头扎陵湖畔

12月的黄河源头扎陵湖畔,寒风呼啸,风打到身上,仿佛能把人撕碎……里三层外三层,面对这种极寒的天气,日金仁曾和他的队友穿多少衣服都不够用,保护黄河源,他们把心交给这片草原,同样他们也付出了很多。

肤色发黑,个头不高,一口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这是日金仁曾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他说,平时面对无边无际的草原雪山,很少见陌生人,今天看到这么多人来采访,有些激动。

日金仁曾(左)

日金仁曾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郎那村的一名普通牧民,同时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成员之一,骑着摩托驰骋在黄河源头巡护这是他的日常工作。

玛多县生态任务艰巨,为何?境内河流密集,有4077个大小湖泊,黄河流域年总径流量的43%在这里汇集而成。

“做一名管护员我很骄傲!”伴着瑟瑟寒风,日金仁曾说起了做生态管护员那些事……

每月中有28天都在巡护路上,最远的巡护地点离家190公里,山路崎岖,往返就要4天左右时间,有路的地方用摩托车,没路了就改骑马……说起这些,日金仁曾已经习以为常。

藏野驴

正在采访中,4只野驴闯进了视线。“环境好了啊,野驴、藏羚羊、雪豹,这些曾经很难见到的动物,现在巡护中经常能看见。“指着不远处的野驴,日金仁曾感慨道。

草原辽阔,水草肥美,1980年起更是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首富县,这是以前的玛多县,可是后来,情况每日愈下……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使肥美辽阔的扎陵湖草原,变成了黄沙飞扬黑土滩,加之湖泊溪流大面积干旱断流,大自然的报复使“母亲河”源头生态岌岌可危。

此情此景,日金仁曾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家里的牛羊怎么办?买了牛羊,断了自己的生存根本,不买牛羊等于杀鸡取卵……一道难题摆在了他面前。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开始招募生态管护员,这让日金仁曾有了新的打算。

刚开始,日金仁曾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减少了牲畜饲养量,可是他发现,这些远远不够,于是他通过申请、审核、上报、公示、培训一系列流程后,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

“当时看着生态被破坏成那样,我心里着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沙漠。把心交给这片草原,”留住绿水青山,保护环境,朴实的日金仁曾为子孙后代考虑了问题。如今的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巡护工作,而自己的牛羊群则放入了合作社,既省时省力,每年还可以得到一笔收入可观的分红奖金。

以前,牧民们想着养更多的牛羊,现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护美丽的黄河源头。如今像日金仁曾从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的人,仅玛多县就有3042名,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身体力行,默默守护着黄河源头。

出自真心,自然成趣。如今,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通过政府和牧民群众多年的不懈努力,玛多县相继成立了3个管护站、 19个村级管护队、123个管护分队,“点线面”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成型,黄河源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有效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生物多样性均持续增加。

不仅如此,为保护黄河源头生物多样性,确保珍稀物种栖息地不受威胁,有效保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2018年5月27日,玛多县政府发出通告:禁止在扎陵-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护分区开展旅游活动。

如今“千湖之县”的玛多又回归到人们视野,湖泊数量上升,草地的平均覆盖度逐步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放眼全省,玛多就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圆满收工到二期工程的开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园区就整合了所涉4县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垂直统筹式生态保护机构,并在各村成立了牧民生态管护队。

此后,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始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将12.31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整体划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分别组建保护机构,依照各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针对性保护。同时,各园区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生态精准治理和保护。

两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实施全区域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生态修复资金近20亿元,实施人工草补播、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治理等工程,区内的大部分自然保护分区已全面实现生态系统功能重组。据最新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已由生态退化最严重时33.36%提高到如今的近40%,产草量达3082千克每公顷,乔木、灌木林的郁闭度及蓄积量均呈增长态势。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从曾经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到如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青海一直在行动。

(原标题:【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把心交给这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