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在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11-30 19:45:52丨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丨作者:罗利华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践行了两千多年的屯垦戍边国策,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成功经验。

自西汉以来,我国历代有作为的中央政府都把屯垦戍边作为治理新疆的基本国策。践行了两千多年的屯垦戍边国策,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成功经验。

维护了新疆的社会稳定

自古以来,战争、掠夺、匪盗在新疆地区时有发生,地方政权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上演。因此,历代中央政府都把稳定西域、固边戍边、保卫领土作为国之大事而倍加关注,派出大量兵力常驻西域,如汉朝驻西域的军队长期保持在数千人左右;唐朝武则天时期,仅安西都护府直接管辖的“汉兵”就达3万余人,其他归都护指挥的少数民族军人尚未计入;乾隆统一新疆后虽然实行了“北重南轻”的军事布防战略,但据统计,南路包括哈密在内的驻军人数也达8000余人。这些常驻西域的军队,平时操练屯田,战时则行军战斗,为稳定边疆社会局势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推动了新疆的经济发展

两汉时期,内地各类屯垦人员为新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如先进的冶炼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新疆的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新疆农业的较快发展。隋唐时期,内地水利灌溉工程技术、大型石碾及其他食品加工工具、食品制作技术及手工业技术也被带到新疆。蒙元时期,大量内地农民和能工巧匠迁入新疆,提高了新疆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大增,不仅满足了本地军民的粮食需求,而且还成为远征中亚和欧洲的蒙古军队的重要粮草供应基地。在清代,农业经济在天山北部得到快速发展,结束了“南粮北运”的历史。同时,大量内地人员迁入新疆进行兵屯、民屯、犯屯,不仅直接为新疆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新疆近代经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促进了新疆的文化繁荣

两汉时期,内地屯垦人员大规模进入新疆地区,其中不少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通过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文化发展。西汉时期汉字和汉字书简传入新疆后,新疆各地方政权间的公文及民间的书信大都使用汉字书写。内地的礼仪制度也被诸多地方政权接受,其中一些地方政权还仿照汉朝的礼仪制度制定了典章。内地的音乐和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等习俗也传入新疆,丰富了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唐朝中前期,汉文化在新疆的影响达到空前盛况,汉语言、汉文在新疆得到普及和弘扬,新疆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文书籍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之前各代。新疆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开设了汉文化学习课程,使用的教材有大经《礼记》、中经《毛诗》、小经《尚书》及《论语》《孝经》等著名典籍。同时,内地的文学、美术、音乐、医学、历法也被带入新疆,繁荣和丰富了新疆文化。

清政府在新疆采取相对宽松的宗教文化政策,促进了新疆文化的快速发展。因清政府支持修撰各类史志,新疆史志修撰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志书的种类、版本和数量都超过了之前任何朝代。同时,屯民还把内地流行的歌舞、杂技等文化带到了新疆并广泛传播,为丰富和繁荣新疆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了新疆的民族团结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屯垦戍边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古代西域世居及往来的种族、氏族、部落、民族极为复杂,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印欧语系的民族,如高加索人种,汉、羌、匈奴、突厥、回鹘、吐蕃、阿拉伯等民族都在西域活动过。在新疆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来自内地的屯垦人员,在生产力水平上普遍高于当地少数民族,他们在屯垦过程中,向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先进生产技术示范,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增加少数民族收入,从而不断加深各民族间的信任和感情。(作者罗利华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