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板当床位,把自己的家当作村卫生室,一个卫生院只有七八个输液瓶、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一切已成为历史。40年来,通辽医疗卫生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医疗设备更加先进,医疗政策更加惠民。
医疗条件日臻完善
70年代,通辽百姓治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程去赤脚医家看病。如今,他们已退出历史舞台,医疗条件更有保障的公私立医院是人们就医的第一选择。
医疗设备
从最初的人力担架、马车、自行车到如今的救护车、救援直升机……通辽病人运输方式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11月7日下午4:45分,通辽市首架医疗救援直升机在附属医院试航降落,标志着通辽市“空中120”即将启动
70年代,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计、是农村赤脚医生全部家当。环境简陋、医疗设备落后,一个注射器消毒完反复使用等现象在城里医院也时常存在。如今宽敞明亮的卫生室,日常工作必备的仪器设备,更加方便了通辽百姓。
村医的“老三样”
如今,B超、CT、雾化器、高压氧、心电监护仪等先进设备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监护。
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国领先的飞利浦动态1000层极速云CT
医疗技术
40年前,赤脚医生家就是门诊,如今,有了规范的乡村卫生室
40年前的医疗技术,只能救治感冒、咳嗽等小病。如今的通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治疗心脑血管、心脏、肿瘤等各类重大疾病不是问题。
2018年,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放疗科博士、副院长陈光烈,带领科室粒子植入术团队在CT引导下成功完成了一例颅内肿瘤粒子植入手术,此手术在自治区内尚属首例
医疗环境
目前,通辽市三级医院达到9所,苏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全市急救分站达到35个,基本建成“30分钟医疗急救圈”。2016年,通辽市荣获全国基层蒙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和“中国蒙医药之都”称号。
左:哲里木盟医院(通辽市医院),右:如今的通辽市医院
左: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建院初期的平砖医用房,右:2012年6月,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新门诊投入使用
80年代的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原通辽市铁路医院)
如今的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社区医疗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拥有床位730张、职工总数达800人
库伦旗蒙医医院今夕对比
如今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2019年年底将投入使用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第二分院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16年7月23日,通辽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面破除了实行60多年的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旧机制。公立医院药占比由改革前的40%以上下降到30%左右,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健康扶贫
2017年,通辽市完成了全市87663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工作,体检率为88.42%。设立特殊贫困人群家庭病床1481张,报销医药费用107.31万元。
2018年10月,市残联肢残协会 “爱无疆 起于行”免费体检公益活动
2018年10月,通辽市医院开展重阳节义诊咨询活动
2018年7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开展“走进农村牧区、情系百姓健康”免费送医送药义诊活动。
2016年7月,库伦旗蒙医医院开展下乡义诊活动
医疗费用
40年前,看病需要自己花钱,人们普遍承担不起医院的医疗费用
90年代的通辽市职工医疗社保代金券
如今,通辽百姓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全面覆盖,80%的住院费用由医保统筹报销
医疗政策
2004年通辽市启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新农合全面推开。2016年,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大病保险全面覆盖,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0万元。
2017年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全面整合,基本医保实现了“一站式”结算,初步实现了跨省区异地结算
家庭医生
如今,通辽百姓还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享受“定制”服务。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56%、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75%。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健康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如今,百姓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花钱更少了,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通辽大地,全民健康步伐坚定向前。
(文:谢雨廷,来源:中国通辽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