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杖头木偶,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2018-11-26 16:43:13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牛天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杖头木偶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古称“杖头傀儡”,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杖头木偶戏在上世纪八十年初红极一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每次演出,小小的剧场里挤满了人,精彩的演出令人拍手叫绝。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杖头木偶逐渐没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原玉泉区木偶剧团演员们重新聚在一起,想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而这个剧团,成为全区唯一表演杖头木偶的剧团。

  杖头木偶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古称“杖头傀儡”,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外排练

  11月16日,记者在玉泉区文化馆内看到,30多个身穿蒙古族服饰的杖头木偶形态各异。“看这个木偶的衣服皱巴巴的,你去给它熨熨衣服。那个木偶的衣服装饰条开了,重新粘一下,大家都要抓紧时间,我们等会合练一下……”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化馆馆长张晓红,曾经是玉泉区木偶剧团演员。

栩栩如生的木偶

  1980年,玉泉区木偶剧团正式成立,演出的节目《巴拉梗仓》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凭借这个节目参加过全国汇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偶剧团也逐渐没落,1984年解散,演员各奔东西。如今,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属不易。

  在现场,记者举起一个木偶进行“表演”,几分钟胳膊便开始发酸。“以前我们练功的时候,举木偶属于基本功,每位演员每天都要举3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表演。”张晓红说。形态各异的杖头木偶,在演员的娴熟操作下,配以声情并茂的二人台唱腔和台词,表演活灵活现。

为木偶整理头饰

  张晓红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都老了,很多老同事已经举不动这些杖头木偶了。但这毕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粹,不能把它埋没了。现在我们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来认识、了解杖头木偶,并希望能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展示木偶

压箱底的宝贝

看看我的老朋友

修理木偶的家什

市民体验

珍贵的老照片

受到学生的欢迎

  (原标题:杖头木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