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挨着304国道,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的山麓间有一个小村子,叫西白音查干嘎查。今年66岁的山丹莫德格就居住在这个小村子。
循着山丹莫德格老人的思绪,记者和她一起追忆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生活的变化。
原先,山丹莫德格一家居住在图布信嘎查,夏天在霍林郭勒一带的夏营地游牧。时间定格在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84年,山丹莫德格一家和其他牧民为了支持霍林郭勒市建设以及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开发告别了游牧生活。他们一家6口人搬到西白音查干嘎查,分到8000多亩草场,过上了定居生活。
据她回忆,那时候国家专门为他们每户建设了三间瓦房,一家人用勒勒车拉来行李,搬进了新房子。“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在原先三间瓦房的基础上又加盖了几间瓦房,现在房子都连上成一排了。”山丹莫德格老人一脸幸福地说道。
才搬来的时候没通电,也没风力发电机,一直到1994年才通电。通电了,大家都非常高兴,终于告别了柴油灯、蜡烛,牧民开始买电视机,晚上娱乐活动多了起来。随后,电冰箱、电饭煲、电磁炉、台式电脑等各种电器逐件往家添置,逐步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当时的牛都是本地牛,一头大牛才五六百斤重。到了2002年开始对牛进行改良,逐步改良成红白花牛。当时,大家都不太认同改良牛,认为这不靠谱,很是抗拒。后来大家看到改良后的牛,个儿大还肉多,有800到900斤重,就纷纷接受改良牛了。那时候,大家还没科学养殖的理念,甚至觉得没必要费事建设一个青贮窖。山丹莫德格一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率先建设了青贮窖。后来,大家发现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喂青贮效果比较好,都纷纷建设青贮窖了。
而今,除去分给儿子的草场,山丹莫德格家还有3600多亩草场,一家人有60多头牛、200多只羊。在高品质精养观念的影响下,一家人开始建设牛舍,目前建有1700多平方米的牛舍。2017年,还建了100平米的饲料库和80平米的接羔暖棚。
现在养牛也比以前轻松多了。以前不论风吹日晒,天天在外面放牛,可辛苦了。现在家家户户分到草场、建有围栏,雇的牛倌儿随时通过微信、电话通知各种情况,时不时去照看一下就行。以前,都是自己打草、运草,需要20来天才能干完,从2008年以来,用机械干活,最多10天就干完。
1984年刚搬到西白音查干嘎查的时候,山丹莫德格一家在牧民中属于一般户,家里仅有16头牛、84只羊、2匹马。数十年间,山丹莫德格一家的人均收入从1984年的 2300多元涨到了26000多元。“日子过得越来好了,这都是国家政策好啊。”她幸福地说道,如数家珍给记者算起了账,那些年,要交纳的税收包括特产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税等等,算下来一家人一年就得交税5000到6000元。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这些税一并取消了。不仅取消税收了,还给发放各种补贴,其中数目最大的是草场补贴,按照3.27元一亩的标准,她家3600多亩草场每年可得到补贴11000多元。
“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山丹莫德格高兴地对记者说道,村里建了休闲广场,我们晚上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跳舞唱歌;土路变成水泥路了,干净方便,下雨天也不用趟泥水了;村里有了卫生室,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可以在村里解决,不用大老远地跑医院了……
而今,山丹莫德格一家还在继续向更好的生活进发,一家人洋溢着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激情与活力。
(文:王世甫 牧人 邵南 吴丽艳,来源:中国通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