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过一段柏油路,拐了一个小弯,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正值初冬,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车轮摩擦着细沙,发出沙沙的声响,黄色平缓的沙丘扑面而来。
巴丹吉林沙漠
连续翻过几个缓坡,此时已完全置身沙海中。透过车窗,沙山一个挨着一个,平坦舒缓的斜坡,陡峭耸立的山峰,远方的小沙丘状似可爱的馒头,近前的沙山好比放大的双峰驼,纵横交错,首尾相接,连绵起伏,在天穹下一望无际,像一幅巨大的油彩画。
在沙漠腹地,必鲁图沙峰雄踞万峰之上,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比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高沙峰还要高出70余米。从下往上仰看,他那雄壮伟岸的身躯直插蓝天。
沙山与沙山之间,有缓坡相连,有深沟相隔,汽车在坡梁和沟壑之间,一会儿沿着六七十度的陡坡爬向山顶上的蓝天,一会儿在数百米长的沙梁上滑进深沟,如一叶扁舟在茫茫的大海中上天入水、起伏翻腾,激荡起心中浮沉翻转的波涛。
苏敏吉林湖
如波涛翻滚后定格的大海,如重峦叠翠的山脉。如此壮阔、雄浑、浩瀚之美,超出了我们对沙漠的想象。
在沙漠,风是沙的朋友,风塑造着沙的姿态、脚步。细小的沙粒依着风的吹拂,沿着沙脊向上爬行跳跃,垒起高高的峰顶,而后折身向下滑行。风是柔软的浪,把沙子吹出一道道曲线,像婴儿的手和脚,像少女的臀和胸,像男人的臂和肩。轻柔的、圆润的、粗犷的沙际线,把无垠的沙漠打扮得即妖娆又伟岸,既现实又梦幻。“上帝之手画出的线条”之美超出我们的想象。
汽车在爬上一段高坡后戛然而止,推门而下,站在高高的沙山往下一看,一座湖泊如天外来客,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苏敏吉林湖,沙漠中最大的湖泊之一,安然静卧在四面环绕的沙山之中。此刻我们脚下站立的沙山位于湖的西边,陡峭、高大、雄壮,沙子在六七十度的斜坡俯冲而下,有倾泻掩埋湖水之势,却在紧贴湖面的边缘奇迹般地立起一堵“高墙”,像大山一样坚固牢靠,用巨大的身躯守护着脚下的一池清泉,几百年来寸步不移,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湖水平静如镜面,倒映出天光云影
湖泊形如少女上身,曲线柔和,身姿优美,在阳光下闪着蓝光,像蓝宝石般的富贵耀眼。湖水平静如镜面,倒映出天光云影、芦苇和沙山。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仅1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有4000多毫米,但沙漠中的湖泊竟然有140多个,当地牧民习惯称作为“海子”。
一个个海子,如一个个蓝宝石,镶嵌在沙漠中,与高悬的云彩、近傍的沙山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把那沙漠装扮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沙湖一色之美超出我们的想象。
寒冬将至,黄蒿、沙米和骆驼刺仍然在顽强地生长着,稀疏地点缀在沙梁间。湖边或低洼处,间或有几峰骆驼在低头吃草、抬头远望。偶尔有苍鹰在无垠的天空上飞过,像一道黑色的闪电。严冬的沙漠,仍然蕴藏着不竭的生命力。
白色的蒙古包,悠然独立在海子边。最大的居民点苏敏吉林湖,如今多称为庙海子,居住着4户牧家,2年前他们还住在土坯房中,2016年政府的民生改造工程帮助他们免费盖起了砖瓦房,安装了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和太阳能热水器。那白墙和红色钢瓦在黄色的沙漠中发出夺目的光彩。
世界上唯一建在沙漠中的寺庙——“沙漠故宫”巴丹吉林庙
距4户牧家数百米外,有一座古寺巴丹吉林庙,始建于1755年,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主殿面积不过300平方米,右侧是一座佛塔,左侧残存着一座大殿,建筑风格汉藏结合,主殿是四角楼阁式的两层庙室。庙小名气大,这座藏传佛教寺庙有“沙漠故宫”之称,“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沙漠中的寺庙。”庙里唯一的喇嘛洛桑朝格尼自豪地说。
一年之中,除了春天少数日子和冬天偶尔刮着风沙,巴丹吉林沙漠宛如处子,绝大多数日子安静沉默。4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边缘散居着众多牧户农家,在那100多公里的腹地,仍有27户牧家坚守其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种恬淡宁静之美超出我们的想象。
落日昏黄,沙漠镀上一层金色,苏敏吉林湖畔升起袅袅炊烟,呈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卷。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沙漠,果然名不虚传。
美哉,巴丹吉林沙漠!
(文:新华社记者 李仁虎、王雨萧、供图: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宣传部、原标题:(社会)记者手记:巴丹吉林沙漠之美触动了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