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8-11-06 21:14:33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李文明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通辽市节水灌溉农业的探索是全区各地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要效益的典型。

深秋时节,行走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连片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农田里一座座蓝色或红色的尖顶机电井房格外引人注意。

“过去,我们村打一眼机井三四十米深就能出水,现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需要打100多米才能出水,采取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势在必行。”对于村里高效节水浅埋滴灌实施情况,钱家店镇项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浅埋滴灌技术是将管带在播种的同时埋入地下,在灌溉方式上把传统水漫灌的浇地方式变成了浇苗,实现了节水、省工、省时、省力。2017年,项家村开始试点浅埋滴灌,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增加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今年,项家村完成了4000多亩浅埋滴灌改造任务,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

“采用这项技术,每亩玉米播种量可以增加500株,深松土地可以增强地力,大小垅种植也特别适合机械播种和收割。水肥一体化的使用不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成功解决了部分农田无法灌溉和大水漫灌带来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村民们再也不用 ‘靠天吃饭’了。” 王建华说,今年9月,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专家对项家村高效节水项目区每亩产量进行测量,测得玉米潮粮亩产达到 2560 斤,这数据足足让王建华兴奋了好些天。

在通辽,因为节水灌溉受益的不只是项家村。

“是啊!浅埋滴灌技术使用起来省水又省工,只需要在浇地时把阀门打开,浇完水后一关阀门就行了。原来大水漫灌式浇地,浇5亩地需要壮劳动力花费七八个小时才能浇完,现在1名妇女就能完成,种地变得轻松多了。剩余的时间还能打点零工增加收入,这日子啊,是越来越幸福了!”科左中旗宝龙山镇西烟登吐嘎查党支部书记包保安感叹。

他介绍说,过去大水漫灌浇一亩地需要90分钟,电费需要20多元,采用浅埋滴灌技术以后,浇一亩地只需要20多分钟,花六七元钱就能完成,还能节省大约60%的水。采用这项技术,平均一亩地玉米增产三到五百斤。

“潜埋滴灌是水肥一提化。以前大水满贯的情况下漏水漏肥,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现在达到了70%以上。全嘎查今年7500多亩耕地实施潜埋滴灌种植,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并将全村嘎查的20台播种机械改成大小垄间距。”包保安说,以前村里玉米亩产才800多斤,现在每亩增产三四百斤,玉米按现在六、七毛钱算,一亩地增产两三百元钱。

“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扩大规模,把全嘎查耕地都改造成浅埋滴灌。”包保安表示。

通辽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成为强市富民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明确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方式、思路,通辽市制定了《通辽市2018——2020年高效节水农业三年发展规划》,按照“集中连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分布实施”的原则,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抓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今年,通辽市将完成高标准建设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400万亩。到2020年,通辽市将在10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内,在原有标准管灌的基础上,全部改造升级为不覆膜浅埋滴灌。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速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步伐。

生态节水农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要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连接。

通辽市节水灌溉农业的探索是全区各地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要效益的典型。近年来,全区各地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在发展生态节水农业的道路上大胆探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水资源匮乏的省区。近年来,立足农业用水比重大的实际,全区各地始终把节水农业列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核心问题来抓,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优化生产结构,坚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坚持压井限采,建设节水工程,推进农牧业向现代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现在的浅埋滴灌,全区各地不断的摸索节水农业,让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