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本上的改陋脱贫心路:内蒙古通辽市独臂人邓海飞立志脱贫记

发布时间:2018-11-06 11:37:12丨来源:新华社丨作者:张云龙 朱文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现在,邓海飞每天努力干活,地里忙完了,就去打小短工,间隙再去公益岗位。早一天甩掉贫困帽子,成了他的“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自己的一条胳膊把日子过好,到时主动退出贫困户。”

初冬的暖阳照在庭院墙上,黄澄澄的玉米堆成小山,院角的简易牛圈里,两大一小3头西门塔尔牛时而咀嚼,时而“哞哞”叫着。邓海飞从外面进来,左手提着一袋儿子最爱吃的雪饼。进屋发现儿子熟睡,他径直走到桌前,翻开桌上蓝色封皮账本,左手握笔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下“儿童零食10元”。

38岁的邓海飞家住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今年是他第一次清楚地算计着生活。此前,他的人生充满着不幸:初中离校,18岁逃婚外出打工,半年后因生产事故截去右臂回家。35岁经人介绍认识外县一个残疾姑娘,结婚第二天,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

邓海飞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不能干重活,他自己多年来无所事事,全家一直依靠父亲种地和打工为生。如今,他一个人、一条手臂,如何撑这个家?一年多的时间,家里入不敷出,眼看着孩子即将出世,邓海飞陷入绝望之中,整天抽烟喝酒。

就在这时,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一家人带来了希望。村里和苏木的干部来了,详细了解家里的情况。2017年7月,邓海飞成为精准扶贫户。干部经常上门帮助解决困难,母亲和孩子领上了低保金,村里又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看病可以报销绝大部分医药费……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奈曼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当地在精准脱贫中注重精神扶贫,创新实施“精神扶贫五个一”工作机制。希勃图村所在的白音他拉苏木大力推广家庭记账,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激发贫困户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内生动力。

2018年初,邓海飞开始记录家庭账本。最初,账本里每天都是支出,到1月28日,他家有了第一笔像样的收入“扶贫资金1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到位了,马上就买了两头牛,有了产业,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邓海飞在账本里的大事记中写道。

平平淡淡地记了3个月,邓海飞终于体会到记账的好处。一天,他突然发现,去年挣的几千块钱几乎花光了。钱都花到哪儿了?换在以前,根本想不起来,他带着疑惑翻开了账本。

账本里记着自己的陋习。邓海飞发现,自己记录的第一笔账,竟是“烟1条70元,白酒71元,啤酒36元,总176元”,而且几乎每月的烟酒都要花一二百元,这和儿子的一罐奶粉钱差不多;亲朋之间的随礼也特别多,前3个月单单礼金花费就有1300元,这可是平常小半年的收入。

看着一家老小非病即幼,邓海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狠心:“戒烟,减酒!”20多年的抽烟习惯说戒就戒了,他把每月节省出的钱给儿子多买一些奶粉米粉,又主动减少了和朋友的礼金花费。

陋习慢慢改了,账本里洋溢着希望和感恩。“生产资料已经全部准备好,一年的希望,一年的收成”“地已经种完了,苗出得还可以,长势很好,心里很高兴”“儿子感冒住了13天院,花了6300元,自己才花300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现在,邓海飞学会了精打细算。他每花一笔钱都要记账,时不时还会翻一翻账本,琢磨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随着账本里不必要的支出减少,母亲和村里人都发现“邓海飞变样了”!

贫困带给人不幸,但也能磨砺人的意志品格。现在,邓海飞每天努力干活,地里忙完了,就去打小短工,间隙再去公益岗位。早一天甩掉贫困帽子,成了他的“奋斗目标”。“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咱得有志气。”他说,“我要用自己的一条胳膊把日子过好,到时主动退出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