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优了结构 富了农民

发布时间:2018-10-26 11:26:21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钱其鲁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2017年,磴口县被确定为“粮改饲”整县推进试点县。去年,全县青贮量达60万吨,涉及土地面积近20万亩。“粮改饲”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很显著。

金秋十月,河套平原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毛道嘎查,农民方文龙正在抢收青贮玉米。今年,他种的800亩青贮玉米全部与一家养殖企业签订了订单,每吨收购价是400元。青贮玉米平均亩产六七千斤,纯收入六七百元,比种植粮食玉米每亩多挣100多元。

方文龙说:“种青贮玉米的另一个好处是省事。不像粮食玉米,得人工掰棒子、晾晒,还得粉碎秸秆或者把秸秆拉回家,又费事又费钱。你看,我这收割后的地里很干净,来年春耕,剩余的秸秆就被埋到地里,变成了肥料。”

在巴音温都尔嘎查科沃牧场,两台装载机一边往青贮窖里卸粉碎过的青贮玉米,一边进行碾压,以利于发酵。牧场负责人常志忍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经验,他告诉记者,牧场今年准备青贮5600吨,马上就能储满了。青贮饲料易于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不但能增强奶牛的疾病抵抗力,牛奶的质量和产量也更高。

“同样的荷斯坦奶牛,我们以前用干玉米秸秆饲喂,一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20公斤左右。近些年用青贮饲料饲喂,每天能产30公斤左右,效益大大提高。而且牛奶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更高!”说起青贮的好处,常志忍眉飞色舞,“不仅如此,我们这样的青贮玉米收贮方还享受国家的‘粮改饲’补贴,每吨五六十元,去年我们共享受了12万元的补贴。牧场成本降低了,农民也受益。我为‘粮改饲’点个赞!”

2015年,国家开展“粮改饲”工作试点,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引导一些适宜地区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推广种植优质牧草,目的是把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改变粮食玉米过剩而优质饲料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食品消费需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磴口县被确定为“粮改饲”整县推进试点县。去年,全县青贮量达60万吨,涉及土地面积近20万亩。

磴口县农牧业局畜牧股股长丁波说,“粮改饲”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很显著。社会效益方面,“粮改饲”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青贮收割季节为例,收割机械和拉运车辆超过300多台,能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全县及周边旗县农牧户从事相关产业500户左右,人均增收1500元。生态效益方面,青贮饲料减少了秸秆废弃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过腹还田,增加了土地有机肥力,做到了“取之于地,还之于地”,是农业节本增效最廉价、最直接的办法。同时,“粮改饲”还为有机复合肥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料,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17年,磴口县牲畜饲养总量达到157万头只,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210家,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55%。

记者补记

前几年,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粮食玉米过剩,库存高企。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肉蛋奶等高质量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优质饲料却大量依靠进口,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粮改饲”试点。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粮改饲”面积1334万亩。经过几年的试点,效益已经明显显现。养殖企业或者养殖户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养殖质量和产量,种植户也随之受益。还出现了养殖场发挥一体化经营优势,集中连片种植玉米,将牛羊粪便还田,实现草畜有机结合的种养模式。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青贮饲料缺口依然很大,发展相关产业大有可为,因此要在培育种植资源和新品种、机械制造、社会化组织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研究,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举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贮玉米产业和畜牧业一定会获得长足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得到更加深入的推进。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粮改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饲草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增产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用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59.15万亩,其中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320万亩,比试点前多了近400万亩,预计青贮储量超过3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