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发布时间:2018-10-23 16:43:56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吴海龙 崔楠 刘宏章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深秋时节,额济纳戈壁深处被晚霞映衬得分外火红。10月21日傍晚,由演员、法官和医生组成的乌兰牧骑综合服务队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哨所官兵和牧民。

深秋时节,额济纳戈壁深处被晚霞映衬得分外火红。10月21日傍晚,由演员、法官和医生组成的乌兰牧骑综合服务队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哨所官兵和牧民。当马头琴手布日古德演奏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在戈壁深处响起时,驻守在这里某边防旅哨所的官兵们陶醉其中。尽管天色已晚,但乌兰牧骑队员们的表演却精彩依然。

这个只有8名士兵的边防哨所,驻守在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荒漠戈壁,守护着戈壁深处18公里的边境线。“乌兰牧骑队员是与我们共同守卫边疆的亲密战友,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克服种种困难来为我们演出,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更凝聚起我们固防戍边的正能量。这不,才过去两个多月,他们就又来看望我们了!”该哨所排长高光远对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深表敬意。

“由于路途遥远,来到哨所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但我们演出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送歌献舞到哪里!”今年已经演出近100场的歌手乌兰动情地说。

演出之余,随同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起来的额济纳旗蒙医医院大夫图门巴雅尔给战士们测量起血压,随后他又把带来的一些常用药送到了战士手里。“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不仅激励了广大队员,也令我们医务工作者大受鼓舞。我们应该多参与乌兰牧骑的下乡慰问演出,既创新了慰问形式,还能让我们跟随乌兰牧骑的脚步把医疗服务送得更远!”

离开哨所,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又驱车赶往苏泊淖尔苏木伊布图嘎查,为独住在那里的60岁老人敖云其木格演出。一路上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对记者说着这一年的新变化:“这是旗里为我们配的新车,不仅拉的人多了,还更安全了!”“我的编制解决了,这下心里踏实了!”“今年我们创作出了12件新作品呢,每一件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晚上七点半,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来到了敖云其木格老人家,一进蒙古包,多次来表演的舞蹈演员乌日嘎就和老人拥抱在了一起。倒茶,拿奶豆腐……老人不停地招呼着让队员们先休息会儿。演出中,一个个节目让老人听得入迷也看得入迷,还不时地跟着演员们唱啊、跳啊,当听完蒙古语歌曲《母亲》时,老人动情地流下了眼泪。队员们的表演结束了,老人又深情地唱起了长调。

演出结束后,与乌兰牧骑队员一起来的法制乌兰牧骑队员——额济纳旗法院法官红梅详细解答了老人提出的关于草场纠纷的一些问题,老人还记下了红梅的电话。“早就想找人问问草场的事了,这下都问清楚了,再有草场纠纷我就给红梅打电话。”

额济纳旗辖3个镇、5个苏木,3.2万多人口分布在11.4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多年来,额济纳旗乌兰牧骑克服重重困难,已累计深入牧区、厂矿、社区、部队、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演出达7000余场(次),年均行程2万多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的回信,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乌兰牧骑的关心,也为乌兰牧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队长雷东香告诉记者,一年来,全队始终保持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变,扎根草原,服务群众,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地搞创作,努力创作出了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同时,也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其中,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东风航天城建场60周年改编的音乐剧《胡杨的故事》被确定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巡回演出剧目;歌曲《慈祥的母亲》和《祝福》、舞蹈《吉祥如意》、小品《双拥军情》、好来宝《情满居延海》等新创作的作品在演出中获得好评。目前,他们正在筹备晚会纪念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一周年。

据了解,从今年起,阿拉善盟委、行署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支持全盟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了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特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还集中表彰了乌兰牧骑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为乌兰牧骑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强大支持。

(原标题:“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