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皮毛制作老手艺趟出脱贫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8-10-11 20:17:45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徐永升 李震宇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金秋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阳坡村的“众富手工坊”十分繁忙,工人们脚踏缝纫机制作皮件的哒哒声,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

  金秋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阳坡村的“众富手工坊”十分繁忙,工人们脚踏缝纫机制作皮件的哒哒声,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这个皮毛制品手工坊的主人,就是贫困户于素侠。这个性格要强的农家妇女,凭着自己一手皮毛制作的老手艺,带领村里贫困户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51岁的于素侠原本有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2011年的一天,丈夫的意外身故。家里没了“顶梁柱”,一下让这个平静的家庭布满阴云。当时,于素侠的两个孩子正在读高中,光生活费每月就得花1800多元,婆婆又年迈多病,家里就靠几亩山地勉强维持生活,丈夫的意外身故让她背上了6万多元的债务,一下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

  为了供两个孩子念书,于素侠一咬牙外出干起了保姆,在一户人家照顾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人,每月收入900元。一次,这家的老人生病住院,请了一名护工,每个月工资2000元。一身债务的于素侠看到做护工的收入是做保姆的2倍还多,她决定就是吃再多的苦也要做护工。此后,于素侠辗转于两个医院之间,护工的活儿不断,有时她一天要24个小时连轴转。善良的于素侠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患者,受到了雇主的好评。

  可外出做护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做了4年护工的于素侠想学一门手艺来养家糊口。她的曾祖父、祖父曾经是做皮革加工生意的,童年的耳濡目染,让她对皮毛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不能用祖上的老手艺让家里过上好日子?说干就干。她从村子里收来几张狗皮,买来布匹,趴在自家的炕上开始做起了狗皮褥子。这种原生态的褥子不仅防潮,还是一件工艺品,整张狗皮缝制在衬布上,十分美观。于素侠把试做的几张狗皮褥子拿到集市上卖,没想到一下就抢购一空,家里有孩子在南方上大学的,都想买她的产品来防潮。

  第一单生意成功后,于素侠信心十足,她想办一个皮毛制品加工厂。可是万事开头难,有了皮毛加工的老手艺,却没有资金、没有原料、没有市场。听说于素侠要办皮毛加工厂,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帮助她解决了21000元的周转金,并帮她在农业银行贷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在喀喇沁农村信用社贷了14万元贷款。有了启动资金,于素侠就利用这笔钱购买了缝纫机和原材料,用自己家的房子当厂房。2017年6月,于素侠的“众富手工坊”正式开始招工生产。

  心灵手巧的于素侠和工人们反复实验,研发出了许多皮毛制品的新品种、新花样。她们研制的狗皮车座套,带头带尾带爪,活灵活现,极具观赏性,这种纯手工缝制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产品销售到赤峰及满洲里等地区。于素侠还开发了皮毛一体手套、皮棉裤、皮上衣、皮坎肩、皮褥子、羊皮壁画等几个品种。现在她每个月光汽车坐垫就能生产10多套,年收入可达到5万多元,一下从过去的贫困户变成了女老板。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在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了我,现在我也要帮助其他贫困户!”于素侠最见不得别人受苦。残疾人田春利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孩子和老人都需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于素侠知道她的情况后,主动上门教她技术、给她提供缝纫设备和原材料,按完成数量给她结钱。“这个活儿守家在地,照顾家庭和打工挣钱两不耽误,今年于素侠让我挣了4000多元,能自食其力我真高兴!”田春利心里一直念着于素侠的好。

  于素侠的“众富手工坊”在销售旺季时,最多雇佣10名工人。去年,手工坊直接安排就业4人,安排1个五保户和5个低保户在家里做零活,这6户人家足不出户就能靠打工赚钱,每月收入都在800元以上。“明年我想再扩大规模,让皮毛制作这项老手艺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再开一个网店,让皮毛一体的特色产品走出赤峰,走向全国……”于素侠的眼神中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