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修出乌兰浩特好气质

发布时间:2018-09-28 22:29:21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陈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生态修复后的山城路棚户区绿色葱茏。生态修复+棚户区改造让城市更宜居。如今,罕山生态修复示范从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到如今变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区,也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欢迎。

  俯瞰洮儿河

  公园就在家门口

  全长908米的哈达桥(摄影:陈玲)

水天一色

  生态修复后的山城路棚户区绿色葱茏

生态修复+棚户区改造让城市更宜居

成吉思汗公园一角(摄影:张鹤婷)

探访山城路棚户区旧址(摄影:陈玲)

夜景更迷人,城市更靓丽(摄影:王永生)

九月的乌兰浩特,秋风飒爽,碧水蓝天。站在罕山山顶,全市的景象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森林、日新月异的城区、形态柔美的归流河……不曾想,这些美景中,有一部分曾经是棚户区与死水河。2017年4月,乌兰浩特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至此,这个城市开始全面启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以“微手术”“真功夫”破解“城市病”“重污染”等突出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强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城市更靓,在草原深处上演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华丽转身。

环境变了 心情好了

漫步在乌兰浩特市的大街小巷,笔直干净的马路纵横交错、宽阔通畅,道路两侧各种花草争相绽放,商家的牌匾整齐划一、美观大方。身处此情此景时,一些当地市民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短短几年时间,城市变化太大了。”

“随着乌兰浩特市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不好的现象,我听孩子们说,这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城市病,真的是很影响市容市貌。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里带着外孙玩耍的六旬老人王宝玉笑着对笔者说道。

在老人的回忆中,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当初的样子展现了出来。几年前,洮儿河贯穿城区的河段,由于缺乏防护治理和有效清理,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污现象严重,河水污浊不堪,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因污染严重一度成了臭水河、死水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垃圾不断倾倒和填河搭建临时棚舍,河道逐年被挤占变窄,已不具备防洪泄洪功能,臭、丑、脏、乱、差的洮儿河成为这座城市的心病。

当时居住在河岸附近的王宝玉,一出门满眼看到的都是堆积如山的垃圾。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宝玉叹气说道:“人老了都希望孩子陪在身边,可当时我和老伴却不约而同地希望孩子结婚成家,千万不要住在河道附近。”不曾想,洮儿河开始改建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出门就是河,走两步就是美景公园,环境空气都好了,王宝玉也主动把外孙接了过来,每天带着外孙到公园里玩耍甚是开心。

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在公园里散步的李伟,听到王宝玉的话后,也停了下来,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他的父母也居住在洮儿河附近,由于实在不忍父母每日生活在那样脏乱差的环境里,他便在远离洮儿河的地方买了房子,将父母接了过去。“真不敢相信啊,短短几年时间,这洮儿河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河水清了,空气好了,环境美了,我们现在搬走了,却又隔三差五的带家人回来转转。”李伟说。

听着在公园里休闲散步的市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笔者也不禁审视起了大家印象中当初脏乱差洮儿河的新貌。以洮儿河为中心,两岸的树木苍翠挺拔、郁郁葱葱,各式各样的植物生机勃勃、草木葱茏,星星点点的蝴蝶在树林花丛中四处翩翩起舞,音乐喷泉、休闲凉亭等点缀其上。放眼看去,整个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蓝天碧水,宛如一幅生动美丽的画卷。

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工程指挥部成员、市建设局园林管理处技术总工张鹤婷告诉笔者,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秉承“激活水脉、传承文脉、装扮绿脉”的建设理念,以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适宜温馨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启动了洮儿河整治和景观绿化工程,河段水域面积由原有的50.7公顷扩大至147.5公顷,种植了182万株树木、313万株地被植物,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建设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景墙、13个大小广场、29个球类运动场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圣旨金牌”雕塑,建成了全长908米的哈达桥,既赋予了公园深刻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再现了洮儿河流域历史风貌,更成了乌兰浩特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的重大典型。

现在的洮儿河两岸植物繁多、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好像生活在公园里”的感叹。而集防洪蓄水、生态涵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不但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更成为乌兰浩特市向全区乃至全国递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绿色多了 城市靓了

2014年之前,在乌兰浩特市内有着占地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的山城路棚户区,居住着4165户居民,常年忍受着住房难、行路难、取暖难、吃水难、排水难、如厕难等诸多难题的煎熬。迫不及待想搬离低矮破旧的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成为居民们最大的心愿。受棚户区影响,马路对面住在楼房里的不少居民也动了离开这片区域的心思,山城路棚户区已经成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城市之殇。

王冬梅一家2013年就搬到了山城路棚户区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没住多久他们全家就后悔不已。冬天,棚户区的居民普遍用煤炭取暖做饭,在一个时间段几千个烟囱集中排烟,并在低气压的作用下,无法及时扩散,瞬间笼罩淹没了整个山城。空气中四处飘散的煤烟、粉尘强烈地刺激着居民们的呼吸道,几乎让人窒息;由于缺少排水设施,路边成了居民倾倒脏水和垃圾的“下水道”。特别是夏天气温升高,发酵的垃圾散发出阵阵恶臭,污水横流、苍蝇满天飞。恶劣的居住环境让王冬梅只能回到原来的老房子生活,卖房子的广告打了一期又一期,就是无人问津。

2014年底投资25亿元的山城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乌兰浩特市先后分三期为棚户区居民改造规划建设回迁安置楼3884套、39万平方米,棚户区回迁安置签约率达99%。42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兴高采烈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随着棚户区房屋征拆,空气环境污染等问题相继得到解决。王冬梅卖房子的决心也出现了动摇。

当山城路沿线的百姓还没从棚户区改造的喜悦中缓过劲儿时,好事又接踵而至。山城路棚户区改造后,原来公园西侧上千户居民全部迁出,利用腾退出的75万平方米土地,乌兰浩特市开始实施成吉思汗公园生态修复工程,这是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新貌。建设期为3年的工程总投资2.7亿元,依山就势规划建设了日月广场区、健身广场区、林荫休闲区、景观果林区、景观草坪区,给居民提供休闲场地;修建30公里的游园道路,为百姓健身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方便。目前,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成为山体生态修复和棚户区改造深度结合的典型示范区,成为乌兰浩特市“城市双修”精品范例。

这里的居民几乎都见证了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的过程,见证一个修复“奇迹”的诞生。

看着环境一天天变好,准备低价出售的王冬梅自然打消了卖房子的念头,她开心地笑着说:“现在政府规划的好、建设的好,环境美了,条件好了,那还卖啥房子啊,我们又重新搬回来住了。”

“看看,这就是以前的老棚户区呀。”在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内,笔者见到了带着家人来爬山的72岁老人曹金飙。站在罕山山顶,老人不停的给家人介绍山下景区景点。在谈论起当初老棚户区时,他说:“当初全城出了名的棚户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变样、大翻身,真是想不到啊。”

再走进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绿色渐渐成为这里的主色调,松柏层峦叠嶂,白桦亭亭玉立,林果树木成行,草绿花香工程目前已经完成90%,正在加速建设基础设施及景观工程,预计全部完工后绿化覆盖率将达到85%以上,这里的百姓将会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如今,罕山生态修复示范从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到如今变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区,也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欢迎。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人们或徜徉于林间小路,或在攀岩区显显身手,或在广场的椅上小憩,或在嶙峋的山体塑石护坡上拍照留念……不到3年时间,山城路棚户区就华丽转身了。

生活好了 干劲足了

生活在老工业区的居民,渴望空气更清新、周围环境更优美;住在棚户区的百姓,想尽快住上舒适宜居的楼房;市民们期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而这些美好的愿望,成为第二批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的乌兰浩特市正逐步给出了答案。

“我是土生土长的乌兰浩特市人,这个城市这么多年的变化,我们这些老人都看在了眼里。尤其最近几年,那真是变化大,变化快,变的美啊!”站在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观景台的六旬老人王子文,俯瞰着山下的风景,嘴里不停的感叹到。

乌兰浩特市在成为试点城市后,意味着乌兰浩特今后的城市建设不会有大拆大整的“折腾”模式,而是向“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转型,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百姓从不便、不安,向舒适、宜居转变。事实上,乌兰浩特市近年来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已经着力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入手,持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始终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入手,先后启动实施了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神骏山生态修复及景观项目、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项目、全市及罕山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双修”65项新续建项目,全面打响了棚改房屋征收、违法建筑拆除、广告牌匾整治、绿化改造提升、“三纵四横”综合改造、城市亮化美化“六大战役”等,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备,打造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文生态乌兰浩特,让群众在“城市双修”中获得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路更宽、树更绿、夜景更迷人、城市更靓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美丽宜居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市的代名词,相信这座城市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温暖、绽放更多的美好。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刘晓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