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质量提升有了“行动指南”

发布时间:2018-09-28 22:54:27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智轩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共6章,从总体要求,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完善质量提升政策和制度,加强组织领导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9月5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摄影:田伟)

在2018年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中,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技术人员为呼和浩特市团结小区居民讲解识别“黑心棉”的小窍门(摄影:田伟)

9月22日,全区电梯检验检测员、电梯安装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在赤峰市举行,来自全区的62支代表队共186名选手参赛(摄影:王楠)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指导全国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指导意见》出台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自治区质监局牵头制定内蒙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由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研究同意,即将正式下发,这对于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夯实“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质量基础,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共6章,从总体要求,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完善质量提升政策和制度,加强组织领导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内蒙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质量第一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将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夯实“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质量基础。

工作目标:到2020年,质量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质量需求。内蒙古制造、内蒙古建造、内蒙古服务的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施方案对内蒙古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7项量化指标,分别是:工业产品质量统计调查合格率、主要农畜产品和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保持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保持98%以上;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10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家。

确定了11个重点行业的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确定了自治区11个重点行业质量提升的主要任务,包括增加农林畜牧产品优质供给、提升食品药品质量、提升消费品质量、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原材料质量、提升建设工程与项目质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提高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提升旅游和文化体育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对外贸易升级。

确定重点任务时,充分考虑内蒙古发展实际,突出挖掘内蒙古绿色优质农畜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加强标准和质量创新,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能力。

一是提升产品质量。包括提升农、林、畜、牧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原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产品质量。二是提升建设工程与项目质量。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建设百年工程。推进品质工程建设,打造品质工程示范项目。加强重大工程的投资咨询、建设监理和设备监理。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包括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旅游和文化体育服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服务等服务行业质量。

针对性措施破解制约行业发展问题

质量提升涉及工业产品、农产品、原材料等众多行业领域,制约各行业质量发展也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实施方案对这些共性问题提出进一步的破解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实施质量攻关工程。通过质量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二是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实施标准化战略,通过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内蒙古标准化水平。三是激发质量创新动力。落实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四是推行先进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积极推动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升级。五是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净化市场环境。六是实施内蒙古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品牌培育、建设和发展标准体系,完善品牌评价体系。七是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建立系统完整高效运行的质量基础设施

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统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实施方案就夯实内蒙古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系统完整、高效运行的质量基础设施,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经济贸易提供有力支撑,提出针对性措施:

一是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持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标准化工作,优化健全标准体系,促进标准的制修订和应用实施;改革和完善认证认可体制机制,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二是全面提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加快质量检测中心、计量测试中心、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建设,企业提供技术性贸易措施精准服务。

目标任务实现有6项政策和制度作保障

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保障。为确保质量提升目标任务实现,实施方案提出了6项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健全质量提升制度。要求健全质量担保、质量安全强制性报告等制度。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保证资金,重点支持品牌培育、质量监督抽查、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公共检验检测服务、认证认可、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建立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加强政府采购质量控制,形成保障质量优先的政府采购机制。四是实施质量人才教育培养工程。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是质量人才,实施方案在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等方面对质量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五是健全质量资助和激励制度。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等给予资助,对新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主席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新药证书的企业给予奖励。六是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

质量提升行动如何加强组织领导?

质量提升工作涉及6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需要自治区、盟市、旗县区各级政府共同实施,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工作非常重要。实施方案对加强组织领导提出了3条要求。一是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质量提升工作的督察考核。建立质量工作督察机制,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质量提升工作的督察。将质量工作考核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宣传动员。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报道提升质量的丰富实践、重大成就、先进典型,讲好内蒙古质量故事,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把质量发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引领、推动质量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