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北疆

发布时间:2018-09-24 10:50:00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马少林 霍晓庆 王玉琢 刘宏章 见习记者 郝雪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农村牧区,在学校、社区、机关,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到处都是生动感人的故事,到处都有手足相亲的佳话,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跟随秋日的脚步,记者来到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看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农村牧区,在学校、社区、机关广泛深入开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到处都是生动感人的故事,到处都有手足相亲的佳话,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9月6日上午,鄂尔多斯少年宫蒙古族美食体验课,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身着蒙古族服装,拿着工具,正将蒸熟的红枣和葡萄干、炒米一一捣碎,这是制作传统美食炒米糖的重要步骤。孩子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一边做一边感慨:“我们都爱吃的炒米糖制作起来原来这么复杂。”

将蒙古族饮食、文化、历史融入到课程中,包括奶茶、酸奶、蒙古族头饰、弓箭、蒙古包的制作以及迎宾礼仪、餐桌礼仪的体验等,与学校的文化课程形成互补,让学生从小在参与体验中学习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少年宫活动的一大特色。“这样的体验课非常有意义,从制作到分享,这个过程让学生们对蒙古族文化产生共鸣,这对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亲近感及认同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从事蒙古族文化传播教学的教师乌尼尔说。

“少年宫已累计接待2.6万余人次学生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在少年宫接受马头琴、民族舞、免费学蒙语等兴趣培训的学生已突破3000人。这些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少年宫负责人王晓燕说。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走进乌审旗第三实验小学,教学大楼上蒙汉双语“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两句标语十分醒目。教学楼内、教室内到处都是蒙汉双语的标语,设置蒙汉双语图书角、蒙古语活动角,组织蒙汉双语书画展,开设蒙古语校本课程,与蒙古族学校交流,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在这个有着100多名少数民族师生的校园的方方面面。

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学校,专门给初一的学生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讲授《民族政策常识》。记者去的时候,老教师姜布和正给7年级一班的学生讲解少数民族在高考、就业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通过对民族政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关爱和照顾。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姜布和说。

团结互助让我们情同手足

9月8日中午1点多,正在家里休息的阿拉善左旗蒙中医院妇产科医生贺雅图接到同事电话,一名做清宫手术的女子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贺图雅立刻赶往医院,朝着医院的方向一路奔跑十几分钟后才打到车。赶到医院后,她迅速接手病人,止血补液,病人的情况渐渐稳定下来。

从事妇产科工作30年,贺雅图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多少次在休息的时候赶赴医院了。

就在前两天的凌晨两点多,一名怀孕34周的汉族教师因肚子受到碰撞,从100多公里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连夜被送到医院。当天晚上7点多,孕妇出现剧烈腹痛、胎心不稳。而此时,贺雅图刚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接到求助电话,她立即折返医院,当机立断为孕妇实施了剖宫产手术,最终母子平安。其实,产妇情况特殊,刚来医院时贺雅图就劝她转院,而产妇的话,让贺雅图异常感动:“我相信你,我们周围的农牧民、同事朋友都找你接生,在你这里我更放心。”的确,在阿拉善左旗,慕名来找她接生的家庭不计其数。一年无休,24小时随时待命,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将各民族患者当成亲人,是她的工作常态,也是这所医院所有医生的常态。

各民族不分彼此、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年前,阿拉善左旗南环街道学苑东社区的石爱青女儿刚考上大学,丈夫车祸离世,心理的打击和生活的压力,让她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这个由蒙、汉、回、藏、鄂伦春等5个民族组成的社区大家庭成为她坚强的后盾。社区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帮她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辖区内的企业为她捐款供孩子上学,过年还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知道她有腰间盘突出,邻居把她家搬煤、搬米面的活儿都包了。在大家的帮衬下,石爱青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如今,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好一些,石爱青兼职了2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充满希望。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乌审旗南丁社区,一群热心妇女组成了团结妇女互助协会。她们为困难人员申请小额贷款,帮她们渡过创业困难期;她们每年3到4次为社区贫困户、孤寡老人免费打扫卫生、做饭;她们为贫困儿童送去学习用品。社区70多岁的蒙古族孤寡老人阿拉腾苏都,长期帮扶着2名汉族学生……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初秋的苏泊罕大草原景区少了夏日的燥热,格外舒爽。骑马体验区一直是最热闹的地方,三三五五的人群聚集在那里,等着体验马背上的乐趣。奇万荣忙活着将游客一一送上马背,再由人牵着走向草原深处。

以前,奇万荣和嘎查其他牧民以放牧、种地为生。2012年,建在苏布尔嘎嘎查境内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投入使用,景区内的蒙古族民俗展示、传统美食制作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展示、民族文化体验活动,都与当地农牧民合作,还向他们收购羊肉、馓子、空壳饼等,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农牧民通过旅游产业富了起来。2014年,奇万荣带领33户牧户成立了阿吉日玛服务有限公司,专门在景区内为游客牵马。“以前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放牧,现在我们又一起在景区里创业致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奇万荣说。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景区不仅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保护,同时,也给牧民提供了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企业和牧民形成了一种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苏布尔嘎嘎查书记白尔定图说。

苏布尔嘎嘎查蒙古族占75%。在这里,汉族群众跟蒙古族群众一样,参加祭敖包等文化活动;有的汉族家庭还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蒙古族学校,接受蒙古语教育。2015年,嘎查被评为全国文明嘎查。如今,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各族人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苏木苏海图嘎查海日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朝格巴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前些年,他靠着卖风干羊肉,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萌生了建立合作社,让大家抱团发展、一起致富的念头。“我们嘎查每户人家几乎都会晾干羊肉,但是一家一户形不成气候。成立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有更好的出路。”2014年,他带领11户牧民成立了合作社,进行干羊肉和苁蓉加工与销售。合作社每年向当地牧民收购羊3000只左右,加上收购苁蓉,带动当地100多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合作社还成为当地的扶贫基地,每年对50多户贫困户和十几名残疾人进行帮扶。

为了帮助合作社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2017年,阿拉善左旗民委利用100万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为合作社购置了先进的生产、包装设备。“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就能带动更多的农牧民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致富了!”朝格巴特说。

文化交融最能让心灵相通

“乌兰牧骑六十年,文艺为民展风采;六十年光荣与梦想,六十年风雨与期盼……”9月9日,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排练大厅里,歌声嘹亮,马头琴声激昂,一群乌兰牧骑老队员边唱边跳,在“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大幅标语的映衬下,神采飞扬。这首好来宝《我为乌兰牧骑喝彩》,是他们为庆祝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重头戏。

“这些老队员们,每年深入基层演出100多场,不是在演出,就在练功和去演出的路上。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乌兰牧骑,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队长胡日查感慨。胡日查的父亲就是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的老队长,跟着父亲在乌兰牧骑演出中长大的胡日查子承父业,实现了自己做一个乌兰牧骑人的梦想。

“牧民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每次演出,我们都会随身携带一些关于党的政策的书籍和报纸,走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在演出间隙,我们还会帮牧民剪羊毛、打扫卫生、理发、放电影,与牧民打成一片。”胡日查说。60年来,乌兰牧骑活跃在草原深处,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60年,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从一开始只有4名队员,发展到现在有50名队员。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乌兰牧骑精神代代相传。

文化交融,最能让心灵相通。 9月7日上午,乌审旗南丁社区活动中心,一群老人吹拉弹唱,好不热闹。83岁的短调民歌传承人宝音额勒贝格带着他牵头成立的阿吉奈文化独贵龙正在为社区国庆演出做准备。在南丁社区,这样的群众自发组织有4个,他们经常深入社区、敬老院进行演出。“我们的演出不仅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民族文化,也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在欢乐中增进感情,让文化成为凝聚社区居民的精神纽带。” 宝音额勒贝格说。

阿拉善左旗王府街道腾格里社区是由退牧还草搬迁转移的牧民组成的。社区专门腾出地方成立了民族文化中心,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不少人还捐出了自己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具。社区书记田雪梅说,“从牧区搬到城市,牧民们远离了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成立民族文化中心,就是希望增强蒙古族居民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留住民族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