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山,一片林:坚守十六载的“杏花梦”

发布时间:2018-09-12 20:35:0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侯显峰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平顶山村是一个因山而得名的村子,也是一个因杏花而名声大噪的村子。打造这个“杏花村”的人,就是村里的当家人——党支部书记杜福明,一个朴实、热情、充满激情的农村“带头人”。

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和辽宁省北票市三角地带的通辽市奈曼旗平顶山村素有“鸡鸣三市里,山跨两省区”之称,浅山丘陵,沟壑纵横,是一个因山而得名的村子,也是一个因杏花而名声大噪的村子。打造这个“杏花村”的人,就是村里的当家人——党支部书记杜福明,一个朴实、热情、充满激情的农村“带头人”。

杜福明(前)在自家杏林中

眼前这个人,一脸笑意,中等身材、寸头、略显削瘦,有着农民特有的打扮,笑起来憨憨的。见到杜福明的时候,他正在杏林里忙碌着。他说,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杏树地里,春季补植,夏季采果,秋季剪枝,冬季管护……全村近万亩的绿洲花海,就是因杜福明的坚守而一步步实现的。

每年四月杏花怒放,是杜福明最开心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村前村后的山上一片杏林花海中,总会有杜福明徜徉其中的身影。有时候他也会登上自家门前那座高高的山坡,看着满山杏花,他打心眼里高兴、欣慰。在他眼里,那些杏树就是他的“孩子”,阳光、健康、有活力、有前途。

杏树,是这个村的名片,也是这个村历经多年探索的“标配”。

杜福明家周围杏树环抱

在杜福明的爷爷曾告诉过他,这里曾经沟浅坡缓,水草丰美,是真正的绿水青山,那时人们养畜,从沟的一端进入,等到从另一端出来时,牛羊已饱。由于多年超载放牧,加之后来的一场大水,才造成了今天深沟纵横的地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承载着这里的人寄予的希望和未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杜福明深谙其中的道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村委会,到15年后任村党支部书记,杜福明一直琢磨着治山治水。挖鱼鳞坑、垒拦水坝、建方塘、栽松树等小流域治理举措,是当时“留住天上水,截住地表水,防止水土流失”的基本方法,只知道山上能长松树的杜福明特意去外地买了数百株松树苗,发动群众栽了200多亩。

慢慢地,面对着光秃秃的山,杜福明萌生了“得让这荒山荒坡有点收益”的想法。

围着山转了转,山上除了有些野生的山丁子树,还有几棵上百年的杏树,活得倒是枝繁叶茂,这让杜福明眼前一亮:多年的杏树照样开花结果,听说杏核还有人收,栽它应该没问题。

杜福明查看杏树长势

说干就干。2002年,杜福明发动群众栽杏树,并率先在自家的荒山上栽了10多亩,还在自家房前屋后都栽上了杏树,还有60多户村民一起栽了200多亩杏树。两年后,平顶山村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试点,鼓励村民在荒山栽植扁杏,并允许种植豆类、谷物等矮棵作物,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到2006年,全村杏树面积已经达到了2500亩。山在一点点变绿,植被在一点点恢复,杜福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后,粮食价格上涨,很多村民开始打起了果树地的主意,刚刚有点效益的杏树成为村民“处理”的对象。杜福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好端端的“铁杆庄稼”要被村民毁掉。虽然三令五申,虽然苦口婆心,有的树还是被村民假借“修枝”之名修成了“旗杆”一根,甚至有那么几户明目张胆地进行砍伐,心痛之余,杜福明找来了林业公安,处罚了包括自己的弟弟在内的4户。

毁林是制止了,可此后多年,随着粮食价格逐年攀升,村民总觉得栽植扁杏没有种田来钱快,扁杏发展进入低谷期,等到它再次被重视,已是2013年。这一年,曾被撤并的土城子乡恢复建制,加之曾经的扁杏已经产生了效益,杜福明关于发展山区经济林的提议得到乡里支持。于是,杜福明再次带领村民开始遍栽杏树,平顶山村的扁杏种植面积大幅增长,杏林面积达到4000多亩。

每到春季,杜福明都会补植杏树

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使扁杏的发展再遇“春天”。被当地人称之为“铁杆庄稼”的扁杏用不争的事实证实了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2017年的一场大旱,给原本就属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山区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地再多,不下雨也会颗粒无收。进入七月份,透雨没有,意味着今年没有收成。就在大多数山区人看着光秃秃的田垄怨天尤人时,平顶山村的人们却正在兴高采烈地收获扁杏。进入盛果期的扁杏亩收入都在700元左右,人们知道,他们应该感谢一个人——杜福明,没有他的坚持,就不会有平顶山这漫山的杏树和他们今天的收成。

2017年,平顶山的扁杏产业因破解了山区“旱年保收”的难题而被中宣部列为典型宣传案例。杜福明有了点小名,但他在乎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心中那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

杜福明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株老杏树上嫁接了很多不同品种的果子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符合当地、适合农民的产业。”这是奈曼旗实施产业扶贫的总的思路和原则。

这一年,扁杏被列为奈曼旗南部山区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年底,奈曼旗整合一批农业、水利项目落户到土城子乡,一场治山治水发展扁杏产业的战役打响。看到30多台挖掘机、装载机漫山吼叫,老杜乐了,这是他盼望已久的画面。这一刻,他觉得过年都没这乐呵、喜庆。

这一秋,当地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抢修农田、整治荒山荒坡中。

2017年底,平顶山村杏树栽种面积又新增2000亩,达到了6000亩。土城子全乡也这年秋季修建了1.4万亩梯田,按照规划,全部用来栽植扁杏,全力打造仁用杏产业和发展旅游经济,扁杏寄予了人们更多的脱贫希望。人们的思想在这一刻真正转变,这让老杜由衷地感到高兴。

村里的贫困户杜福贵家里种植的22亩扁杏产杏核1200斤,卖了7000多元。

贫困户郝高明这几天格外高兴,这个七月,30亩扁杏林让他不费本、不费力地收入了一笔2万余元的“巨款”。

自打2017年上了央视,齐金英也是个小“名人”了,做为贫困户的一员,齐金英受益更多。她今年除了卖杏核有4000元收入外,还借助扶贫资金养了1200只散养鸡,还在这环境幽雅的山沟内开办了农家乐,收入也过万了。

在村里,李文新老两口最高兴,他们每年卖杏核的收入就足够生活了。前些年,李文新花了4000元承包了一个面积约四五十亩的山头,按照杜书记的要求栽上了扁杏,2016年老两口光杏核就卖了9600元。

“村民最讲实惠。”老杜说,“这个可是一次投入,终身受益!”去年秋天造林整地时,村民们抢着要修建梯田,原来是地白给都不要,现在是花钱也要买。原来是给治理不干,现在是不治理都要干。如今在平顶山村,只要一说种地的事儿,村民们都说,还是栽点扁杏吧。

开春前,杜福明在给村民讲解剪枝技术,传授管理经验。

杜福明说,扁杏是个抗旱、耐贫瘠的好东西,而且非常适合平顶山这里的自然条件,只要栽下,轻易不会死,而且产出效益相当不错。他说,他之所以坚持,不仅是他选择了杏,更重要的是,杏也选择了这片土地。

山有情,杏有意。在杜福明眼里,这山,这杏,都是有灵性的。

说起杏,从栽植条件到成活所需降水量,从杏核杏肉谈到食品和防治污染,从发展前景到市场预测,老杜说的头头是道。如今他又有了新想法:“现在,有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后,我又有新的想法,把平顶山村打造成以赏杏花、观古迹、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产业。”杜福明憧憬着未来,满脸期待。“能建个加工厂最好了。我们也联系过客商,因为还是规模不够大,人家有顾虑,我们要是发展到5万亩以上,建厂的商家我们得挑!”

一个产业兴一方。

2017年底,平顶山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全村222户轿车拥有量达35%以上,户户砖瓦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群山环绕,绿树环抱的平顶山村,显现着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

一个人,十六载,坚守一座山,发展一个产业,在杜福明的坚持和带动下,人们看到了扁杏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地结合脱贫攻坚,因势利导,适时地提出了大力发展扁杏产业,带动地方脱贫的举措。

如今,每年四月中下旬,土城子乡平顶山村万亩杏林一片葱茏,杏花如雪满山坡。引来赏花、摄影的大批游人流连忘返。土城子乡借势发挥,将山区地貌、古城遗迹、杏林花海打造成吸引游客的景点,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目前,该乡正积极打造“产业+乡村旅游”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打造土城子杏花节等品牌。

采访手记:一个心中怀揣梦想的山区汉子,十几年如一日,只为实现心中那个“杏花”梦。一个基层普通党员、农民的领路人杜福明,持之以恒,凭借坚定的信心和果敢,成就了一方的产业和百姓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