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沙治沙的“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18-09-04 09:08:57丨来源:宁夏日报丨作者: 张慈丽 和牧川 杨淑琼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宁夏被黄河宠着,宠出一个塞上江南,宁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围着,曾饱受沙害侵扰,成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的典型。数年后,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奇迹接连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腹地治沙现场

8月30日,参加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的嘉宾们体验麦草方格治沙法

穿行在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

景色宜人的中卫市沙坡头区

宁夏被黄河宠着,宠出一个塞上江南;宁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围着,曾饱受沙害侵扰,成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的典型。

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一“地球癌症”,宁夏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担当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一代代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奇迹接连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宁夏连续20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创造了多个防沙治沙的“中国经验”。

麦草方格创造世界奇迹——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60载

1954年10月,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线铁路建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面对沙漠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能否创造奇迹?

按照确定的线路方案,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长达44公里。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又属流动性大沙丘区,风吹沙移,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如何护佑包兰铁路?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员、中卫固沙林场职工、当地居民联手与沙漠抗衡,探索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

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平铺式沙障……无数次的尝试,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固沙效果。偶然间,林场职工就地取材,用麦草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

多次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利用废弃的麦秆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丘上,留麦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秆根部,使麦秆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

麦草方格,让流沙固步不前。

中国代表受邀参加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外国专家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并由衷称赞:“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对抗沙害仅此还远远不够。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以麦草方格为基底,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帯、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带带相护,构成了“五带一体”防护体系,在包兰铁路沿线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迄今,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60载。

因治沙成果卓著,这一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

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

宁夏东大门盐池县,全县曾经52%的土地被毛乌素沙漠侵占,近80%的村庄遭受沙害;加之村民滥垦滥挖,过度放牧,天然草场以每年60万亩的速度被沙漠吞噬,30年时间草原面积减少三成多。

1980年,白春兰和丈夫冒贤怀揣着对绿色的向往,带着铁锹、树苗,背着孩子,一头扎进人称“生命绝缘带”的沙窝子。寒来暑往,丈夫和大儿子双双因病离她而去。擦干眼泪,白春兰毅然重返“沙场”。一个女人,一片3800亩林地,一座感天动地的丰碑。

1995年3月,盐池县青山乡郝记台村柳记窑头自然村的刘占有,带领村里男女老少背着树种树苗、干粮咸菜,迎着滚滚黄沙向“沙霸”乏牛坡进发,9年披星戴月,植树不辍,直到满坡披绿、沙龙缴械。

防沙治沙,源头预防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在生态立区战略带动下,宁夏沙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2003年5月,宁夏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今天的宁夏,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目前,全区天然草原产草量平均提高了30%,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主要草原类型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了30%和50%。

在毛乌素沙地,治沙英雄王有德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职工探索出了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六位一体”沙区经济模式。近10多年治沙成效超过2000年以前30年总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5.5万元以上。

沙坡头、沙湖、黄沙古渡,这些以“沙”为资源的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四海宾客。

盐池、中卫等荒漠化土地较多的地区,已成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聚集区。

目前,全区各类沙产业产值达35亿元以上。其中,沙区经果林和沙生灌木饲料加工年产值16亿元以上,沙漠旅游业产值达12亿元以上。

“昔日河山叹荒凉,沙尘飞扬愁断肠。数年光阴弹指飞,山乡披绿换新装。林深草茂缚黄龙,枝头红杏落山梁。”这首流传于盐池县的歌谣,生动佐证了宁夏生态的嬗变。

麦草方格:为沙漠织绿装

谁为沙漠织绿装?

带着好奇,带着记者特有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职业习惯,8月30日,参加第二十五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的媒体人,在沙坡头治沙区探寻流沙克星——麦草方格的秘密。

为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头)兰(州)铁路,成立于1950年的中卫固沙林场,经过多年的探索,创造了世界奇迹——麦草方格固沙法。

把麦草一缕一缕地平辅在沙子上面,然后用方头铁锹从麦草中间轧入沙子深约15厘米左右,麦草的两端自然翘起合拢,形成一道草墙,横1米,竖1米,交错扎制,即形成长宽各1米的麦草方格。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深扎15厘米,并且是1米长、1米宽的方格呢?”

“沙漠中流沙活动一般为表面深度15厘米左右,而且沙层以其厚度的7倍为一次起降距离,也就是1米。因此,麦草方格扎成深15厘米、长宽各1米的方格防风效果最好。”

“麦草方格的寿命有多长?腐化了怎么办?”

“麦草方格的寿命周期一般为3至5年。扎好格子后,就在其中撒上草籽,在方格障蔽下,它们不会被风吹走,遇雨发芽生长。腐化的麦草成为它们的肥料。到麦草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化为乌有时,沙漠上已有了足以防风固沙的植被了。”

几十年的持续治沙,使得140多万亩沙漠披上绿装,沙拐枣、沙蒿、花棒、柠条、杨柴等耐旱植物茁壮成长,沙漠植被覆盖率由最初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42.5%,沙生植物由最初的20多种发展到了现在的453种。

媒体人一边铺草扎草,一边感叹。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理论评论部主任金强说:“麦草方格治沙可以说是‘小草格大智慧’,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东西造就了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确保沙漠上的铁路60年未出现‘梗阻’,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创新精神。事非经过不知难,亲身体验才知道这个事情耗时耗力,特别难,但更难在长年累月的坚持。这体现了宁夏人民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吃苦精神,十分可贵。”

陕西日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冯晓荣说:“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实地体验麦草方格这一神奇的治沙模式,让人很感动、很感慨。感动的是,面对不毛之地、漫漫黄沙,宁夏人民表现出了令人感佩的大无畏精神。感慨的是,在黄沙面前,宁夏人民表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创新精神自发研创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突破了沙漠治理的难关,打破了人类不可能战胜沙漠的神话。”(冯涛 王文革)

遇见不一样的黄河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

8月30日,参加第二十五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的媒体同行来到青铜峡市,考察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经济带。这是自治区党委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对宁夏重点开发区的合理定位,意在限制和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让发展更好地适应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青铜峡市坚持生态立市第一战略,围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着力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

青铜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纵贯青铜峡全境,纵横交错的水系灌溉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田园。

看到青铜峡的城市发展和田园风光和谐共生,四川日报总编办主任张萍不禁竖起大拇指。

山西日报总编办副主任李晓芳也赞不绝口:“我在2016年来过宁夏,去过沙湖和沙坡头,宁夏的文化旅游产业立足本地特色进行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随着沿黄生态经济带的深入推进,宁夏的生态与经济将比翼齐飞。”

在宁夏引黄灌区的核心地段见到良田万顷、碧波荡漾的膏腴之地,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同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黄河,而这不一样恰恰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人水和谐。(记者 陈华)

学扎麦草方格

“把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周,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麦草根部,使麦草牢固地竖立在沙地上……”8月30日,来自全国省级党报的媒体人走进中卫市沙坡头区,感受麦草方格的神奇。

“根据大风扬沙的弧线原理,方格四周的麦草正好可以阻挡沙子对方格的入侵,这样,就能保证方格内植物的顺利成长……”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并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分解动作,让大家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纷纷挥动铁锹实践起来。

“麦草方格固沙名扬天下,今天眼见为实,并动手尝试,非常有意义,真是不虚此行。”湖南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总编辑龚政文一边细心地平沙、植草、固定,一边笑着说。

(记者 张慈丽 和牧川 杨淑琼、图片由记者 王鼎 王洋 党硕 实习生 马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