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载砥砺奋进,65载春华秋实。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始终把黄牛品种改良作为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来抓,着力在黄牛品种改良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加快良种化进程,塑造畜牧业技术服务新形象,黄牛品种改良实现了新飞跃。
黄牛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加速器
科左后旗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从1953年起,科左后旗实施黄牛改良工作,经过本交改良、常温人工授精、颗粒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细管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四个阶段黄牛改良的艰辛历程,现已成为“科尔沁牛”培育的重点旗县之一,“中国西门塔尔——草原类型群牛”培育的核心区。
自推广应用冷配技术以来,该旗累计冷配改良母牛已达到280多万头。“中国西门塔尔牛”遍及全旗每个角落,早已成为该旗养牛业主导品种,良种牛比例已达到100%,黄牛头数从60年代的20万头提高到现在的77.1万头,母牛繁殖成活率从90年代的45%提高到现在的93%,部分地区达到了95%以上,每年的黄牛冷配头数从90年代的7万多头提高到现在的20多万头,逐年接近该旗年黄牛饲养量达到百万头的宏伟目标。
加强改良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制定了实施意见,旗、镇、村逐级落实任务,真正把工作任务、责任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冷配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建立健全黄牛改良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建立黄牛改良长效机制、保障措施和奖惩办法,不断巩固已有的改良成果。各苏木镇场、嘎查村(分场)负责辖区内黄牛改良工作清群、组群、配种室建设、配种技术员选拔聘任等相关组织领导工作;旗农牧业部门做好配种员培训、所需物资供应、督促检查等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确保黄牛改良工作的顺利实施。对工作落实不力,严重影响黄牛改良工作的地区和部门将严肃问责。
养殖小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加强黄牛改良清群组群工作
近年来,由于全旗黄牛数量不断扩张,加之群众对改良工作认识程度不够,造成黄牛饲养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小公牛与基础母牛混群饲养,容易出现近亲繁殖,影响黄牛改良。清群工作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黄牛冷配工作的正常开展。清群工作也是直接影响配种员和养牛户黄牛改良的关键节点。该旗积极开展黄牛改良清群组群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对满5月龄继续混群饲养的公牛进行去势;对满5月龄公牛实行常年禁牧、单独饲养;将公牛销售给育肥牛大户集中饲养。加大清群组群力度,凡是5月龄以上公牛一律采取以上三种措施,对于不听劝阻的养殖户,农牧业部门有权组织对其饲养的公牛采取强制去势措施。
全旗100头以上黄牛养殖小区达24个
加强对黄牛冻精市场管理
近年来,该旗黄牛改良使用的冻精为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免费供应的,基本满足黄牛改良的需要。但也有部分养殖户要求使用品质更优的冻精,致使一些配种员以购入优质冻精为由,从非正规部门引进冻精,以次充好,影响了黄牛改良。农牧业、质监等部门和各苏木镇场加强冻精市场监管,黄牛冷配所需液氮、冻精全部由旗畜牧工作站统一引进,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严禁其他单位和个人私自引进和售卖。以苏木镇的畜牧兽医站为中心点,旗畜牧工作站定期将液氮冻精送到各中心点,各地人工授精员再到辖区中心点领取冻液氮冻精。每年及时更新液氮罐、输精器材等。该旗现有冷配中心点21个,液氮冻精运输车辆4台,液氮罐2000多个。液氮冻精免费供应农牧民,每个中心点配备10个30升液氮罐、显微镜等与之相关的配种器材。旗畜牧工作站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通过购入、代销等方式,从正规渠道引入一些符合该旗实际需要的高品质冻精,满足农牧民养殖需要。各苏木镇场畜牧兽医站设立黄牛改良中心点,设专人管理,负责冻精、液氮的发放和登记造册工作,绝不允许延误配种员领取冻精和液氮。农牧、质监、公安等部门加大市场清理和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冻精市场安全稳定。
组织贫困户进行观摩
加强黄牛改良队伍建设
旗畜牧工作站注重加强对配种员的培训工作,使其系统地了解掌握冷配技术和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并实行竞争上岗,经考试合格的发放上岗资格证。全旗冷配技术员一律持证上岗。各苏木镇场注重加强本辖区内冷配技术员的管理,根据各嘎查村实际,在冷配点上安排技术熟练并取得上岗资格证的配种员,坚决杜绝无证上岗,辖区内持证冷配技术员一律公示到户。对存在“吃拿卡要”、不按技术规程严格操作、私自售卖冻精的配种员,吊销其资格证,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追责;对未取得上岗资格证的非法冷配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为做好黄牛冷配工作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该旗每年要求业务人员去区内外学习参观,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技术人才培训,以21个中心点为核心,每年春季对中心点辖区畜禽人工授精员进行集中培训,争取让每位畜禽人工授精员每年都有能学到新的知识点,技术水平每年都有所提高。开展养殖户培训,旗农牧业局对该旗19个苏木镇场黄牛产业发展进行分区布局,对症开方,开展“养牛技术送到村”活动,组成讲师团对母犊分饲,母牛模式化饲养、育肥牛模式饲养、犊牛直线育肥、玉米秸秆“三化两贮”、优质牧草种植、青贮饲料种植适用技术进行培训,通过现场示范,言传身教,经验交流,解决了困扰养牛户的技术问题,每年举办培训班超千期,培训农牧民5万人以上。目前,该旗现有畜禽人工授精员960人,每个嘎查村平均1.1个配种员,大专学历的有232人,年配种超千头的有28人,工龄超过30年的有21人。
奶制品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配种收费的管理
农牧业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根据上级政策要求和该旗实际,做好配种收费的指导和检查工作。同时,农牧业部门和各苏木镇场要积极培训和指导配种技术人员,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冷配成本,减轻养殖户负担。使用农牧业部门购入优质冻精的,按照购入价格,可另加冻精费。严禁配种员以交通费、加价冻精费等名称,增加配种收费。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黄牛改良的各项政策,提高养牛户对政策的认知度,发现以次充好、乱收费的上报旗种畜禽监督管理站(旗畜牧工作站),由旗种畜禽监督管理站吊销配种员上岗资格证,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加强对优质母牛的保护
由于优质基础母牛近期市场价格偏高,部分养殖户为图眼前利益,存在高价出售优质母牛,低价购入劣质母牛的现象,对该旗优质黄牛种群形成冲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引导农牧民饲养优质黄牛,保证优质母牛不断扩繁,逐步淘汰劣质母牛,确保该旗黄牛产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
全旗60%以上的贫困户通过自养方式发展黄牛产业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
改变传统粗放经营、靠天养牛模式,加强科学养畜意识,实行舍饲与半舍饲的养殖模式,告别单一的玉米秸秆饲料,向着科学的饲养模式转变。“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观念逐渐形成,养牛户种植玉米不再是为了卖粮,而是为了生产青黄贮和微贮,不断丰富饲料品种,提高饲料品质。2018年,该旗青贮种植面积已经突破130万亩,较2014年提高60万亩。牛群结构更趋合理,适龄母牛占牛群半数以上。立足“生态立镇、养殖富民”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自繁自育”养殖模式,走“直线育肥”和“母犊分离”技术规程,全面实施以“繁殖率达100%,直线育肥率达100%”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加大青贮种植和引草入田力度,养牛业取得可喜成绩,全旗黄牛存栏81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37.5万头,年内出栏肉牛30万头。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