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通辽案例”

发布时间:2018-08-30 11:15:01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脱贫攻坚“大扶贫工作格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为推动减贫事业发展提供了“通辽案例”。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市委、市政府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构建了党政主导、行业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四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使全社会各类扶贫主体得到系统性整合,各项扶贫措施形成了强大合力,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脱贫攻坚“大扶贫工作格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为推动减贫事业发展提供了“通辽案例”。全市累计实现16.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由2013年初的22.14万人减少到2018年初的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2%降至2.87%,90%以上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扶贫产业实现产业链增收。

强化党政主导作用,织密帮扶网络

出台制度体系、建立工作机制、组建督导组、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辽市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发挥社会力量助推攻坚,不断织密帮扶网络。

通辽市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保障,先后研究制定《构建大扶贫格局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实施意见》等31个政策性、制度性文件,使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得到了政策保障。强化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政策扶持、银行贷款、项目支持,精准落实脱贫产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托管代养等方式确保持续增收等。强化资金统筹,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200亿元,支持8个旗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开发需要。强化干部选派,累计向1878个有贫困人口的嘎查村派驻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8131人,实现了626个贫困村5人驻村工作队和1252个非贫困村帮扶责任人“两个全覆盖”,结对帮扶近7万户贫困家庭。强化责任落实,坚持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竿子插到底,层层压实责任。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群众增收

做大做强黄牛产业,全面推进黄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贫困户全部吸纳进入产业链增收,做到贫困户养牛贷款全覆盖。科左后旗共发放养牛贷款7.9亿元,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3.7亿元,每户贫困户都能得到3——8万元贷款购买基础母牛,贫困户养牛的头均收益达0.2——0.4万元。通过采取“1+N”和“N+1”的联结方式,扎鲁特旗探索实践了包括龙头带动“保障型”“三产联动”园区型等七种利益联结扶贫模式。

后旗、扎旗是通辽市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工程的缩影。通辽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强力推进,通过优势产业拉动、扶贫项目推动、金融资本撬动、龙头企业联动、基层党组织带动“五动模式”逐一化解产业扶贫难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集中优势力量,瞄准贫困群众发展需求,打出一套产业扶贫组合拳,才能破解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产业发展难题。

优势产业拉动。培育形成了肉牛、绿色生态农牧业、玉米生物等多业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农牧产业体系,探索出了赶着黄牛奔小康、现代农业示范等产业拉动形式。

扶贫项目推动。依托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三到村三到户、京蒙扶贫协作等重点扶贫项目,开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夯实贫困人口发展基础。

金融资本撬动。整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央贷扶、财政资金担保贷款等小额信贷产品,推进金融资本与扶贫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龙头企业联动。扶持培育壮大科尔沁牛业、余粮畜业、伊赛肉业等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产业关联度大的农牧业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进入农牧业产业链实现增收。

基层党组织带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党建带脱贫行动,全市626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中,党支部领办种植养殖合作社320家,辐射带动2.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推动行业扶贫协同发展,拓宽脱贫途径

除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脱贫途径不断拓宽。

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从群众关心的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着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创新易地搬迁四同时机制,累计完成搬迁4471人。通过“搬迁+产业+就业”方式,扶持1150户搬迁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节水农业、庭院种植等脱贫产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农村牧区安居饮水工程等,满足贫困地区发展需要。

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养殖户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63.3亿元,扶持4.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实施绿色发展扶贫工程。该工程与全市“四个千万亩工程”紧密结合,围绕南部山沙区没有水浇条件、井电设施不配套的贫困嘎查村,优先建设10万亩浅埋滴灌节水增收工程,使8000户贫困户每亩节水100立方米以上、粮食亩均增产300斤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沙地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生态型产业。

实施教育和健康保障扶贫工程。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和大学困难家庭补助政策,2017年度为1120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教育补助金8711万元;创新实施“一降两免三兜底”健康扶贫保障机制,累计完成大病集中救治4457人次、慢病签约服务54959人次、重病兜底保障1124人次。

坚持创新工作举措,激活内生动力

扎鲁特旗率先在全区实施“百姓议贫会”扶贫模式;奈曼旗以“精神扶贫五个一”工作机制为载体,锻造群众脱贫攻坚达小康的“精气神”。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辽市各地不断创新扶贫工作举措和方式方法,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亮点有特色。利用大数据平台、手机报,建立“拼搏通辽”“脱贫攻坚”等驻村工作队微信群,实时晒工作、比业绩、比成效、报进度。通过开展“脱贫之星”“脱贫致富能手”“勤俭持家”等载体活动,增强贫困户生活信心、生产动力、脱贫底气、致富能力。倡导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机构,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引导贫困户开展“五净一规范”活动,切实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法治建设强化乡风文明,做到乡风文明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因户因人精准施策,通过扶持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确保到2020年,13.54万贫困人口脱贫、4个国贫旗、2个区贫旗县脱贫摘帽。”这既是通辽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脱贫攻坚,历史的使命,人民的重托。通辽市咬定目标,万众一心。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科尔沁大地上徐徐展开,决胜年度脱贫攻坚任务,首胜可期;宏伟小康梦,必将照进现实!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