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幕地为台,上海艺术家走进草原体验“乌兰牧骑”精神

发布时间:2018-08-24 10:37:36丨来源:澎湃新闻网丨作者:潘妤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8月16日演出现场俯拍全景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今年10月19日至11月22日在沪举办。沪蒙两地主持第二天上午,上海文艺工作者再度携手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不辞辛劳将舞台搬进了草原牧区。

8月16日演出现场俯拍全景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今年10月19日至11月22日在沪举办。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延伸,首个北方分会场,也是首次在八月份举办的分会场——内蒙古分会场将伴随着8月25日上海歌舞团《朱鹮》演出而落下帷幕。

从8月15日“草原之声 廖昌永独唱音乐会”开幕分会场活动以来,10天之中,上海的艺术家有了一次极为难忘的经历。他们深入草原走进基层,来到“乌兰牧骑”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区,向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们学习交流,为牧民演出。体验了什么叫“乌兰牧骑”精神,也尝试真真切切地做了回“红色文艺轻骑兵”。

开幕演唱会

廖昌永

一场难忘的交流座谈: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走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角角落落,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了牧民身边。他们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玛奈乌兰牧骑”,也就是“我们的乌兰牧骑”。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肯定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而此次艺术节内蒙古分会场之际,上海艺术团特地来到“乌兰牧骑”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当地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一起交流学习,举行了一次“不忘初心种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交流座谈会。

乌兰牧骑交流座谈会现场

“乌兰牧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勒勒车一起歌唱在大草原上。露天演出是我们的常态,平坦的草地、流动的白云就是舞台和背景,有时还有雷、电、风、雨、雪的特效,但乌兰牧骑有一句口号:观众不走,演出不停!所以,顶风冒雪的不仅是乌兰牧骑队员,还有热情的观众。冬天大雪中抛锚推车,夏天演出中搏斗蚊虫,这些都是常事。”

乌兰牧骑现任队长孟克吉日嘎拉一番开场介绍就打动了在场很多人,他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始建于1957年6月17日,现有47名演职人员。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农牧民服务,充分发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大功能。

“从内心来讲,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我们的精气神,现在,我们每年深入农牧区演出100多场,行程2万多里,春风、夏草、秋雨、冬雪都熟悉了我们的蒙古袍、马头琴和演出车,队员的足迹遍布全旗的每一寸土地,‘不落下一个浩特,不落下一个蒙古包’是我们最简单的承诺。

8月16日演出现场

8月16日演出现场图

巴图朝鲁、斯琴高娃两名老队员回顾了当年乌兰牧骑建队初期的动人故事和风雨历程,更是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巴图朝鲁老人1960年就加入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并曾经在1980年代担任了队长。他回忆乌兰牧骑初创时,所有队员都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他们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剪羊毛。为了不脱离群众,下乡时绝对不允许带饼干和零食。他们的作品都是从牧民的生活中提取而来,很多甚至从牧民自己的歌舞创作中改编。1960年代初,乌兰牧骑一度面临解散,正是草原牧民真诚的情感,才保护并保留了草原上这一支支文艺轻骑兵。

面对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巴图朝鲁更是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来到上海,获得上海文艺工作者无私帮助的往事。1982年,有感于牧区的孩子缺乏学前教育,巴图朝鲁揣着自治区文化厅给的一万元,带着3个队员来到上海木偶剧团,住在南京路地下室的旅店,向上海的木偶艺术家们学习了5个木偶小戏。当时,上海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们对教学倾囊相授,只收取了帮助乌兰牧骑制作木偶的工本费。带着这5个木偶小戏回到草原,巴图朝鲁和他的乌兰牧骑为无数草原的孩子们带去了童年的欢乐,也由此获得了“流动式的幼儿园”的美誉。

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让在场上海艺术团的成员们深受感动。上海的90后作曲家龚天鹏的感触就尤为深刻。他由衷地说,这些蒙古族艺术工作者的故事实在太触动我,他们这种深入群众生活中去,“观众不走、我们不停”的艺术初心,对都市里的文艺工作者来说,真的太难做到。现在很多同行会沉迷于小众的圈子文化,不关注老百姓,更不会考虑为他们创作,而乌兰牧骑的这种“扎根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60年没有变,实在太值得我们回去以后反省并学习。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也在交流座谈会上表示,乌兰牧骑队员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文艺创作一定要在坚持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方面下功夫,要以创作有品味、有格调的优秀作品为目标。上海拥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如果文艺作品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民,那这些“底蕴”就会失去“底色”。

胡劲军说,我们两地正商讨进行长期合作,未来计划把两地合作机制化。我们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每年都到这里来下基层,深入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也期待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未来能够多到上海来进行演出、交流,把乌兰牧骑的伟大精神播撒在上海的土地上,让“两封信”的精神落地、生根。

内蒙古歌唱家阿·其木格

两场天地间的演出:真正做一回文艺轻骑兵

经历了这场难忘的座谈,两地的艺术家也更深刻地领悟了乌兰牧骑精神。之后两天,他们携手给草原牧区的群众带去了两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轻音乐团歌唱演员罗雨

16日晚上,在苏尼特右旗的大广场上,歌唱家廖昌永、青年作曲家龚天鹏、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员姚申申、上海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席燕娟、梁彬,舞蹈演员王景、程韬,上海轻音乐团歌唱演员罗雨等上海艺术团的代表,“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给草原牧民们带去了耳熟能详的《赛马》、《茉莉花》、《红旗飘飘》、《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舞蹈《野斑马》片段等精彩节目。

演出晚上8点开始,但傍晚6点左右,广场上就聚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整个广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常。

演出中途,天空忽然飘起了雨,而沪蒙两地的艺术工作者在这清冷的夜雨中,坚持演完了整场演出,真切地体验了乌兰牧骑不惧风雨下基层的生活。

沪蒙两地主持

第二天上午,上海文艺工作者再度携手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不辞辛劳将舞台搬进了草原牧区。在距苏尼特右旗正南70公里的桑宝拉格苏木巴彦淖尔嘎查,在当地牧民乌宁巴图家门口演出。

空旷的草原上,方圆几公里的牧民家庭纷纷赶来,草原上显得热闹非常。但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草原,周边几公里范围的总牧民数依然不及演职员多。当地乌兰牧骑的队员告诉记者,观众比演员少,正是乌兰牧骑文艺小分队的常态和特点,“就算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把演出演完。”

在天地之间,一首《赞歌》拉开了表演的序幕,艺术家们先后带来了《莫尼山》、《乳香飘》、《赛马》、《红旗飘飘》、《岗根扎鲁》、《奔驰在千里草原》、《淡蓝色的云》等极为美妙的歌舞。在蓝天绿草间,廖昌永更是坐在了草地上,和牧民观众一起唱起《往日时光》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而这些从电视中熟悉并热爱他的观众,更是激动地上前和他握手。

一位自己开车赶来看演出的牧民表示,虽然现在他们在家看电视和网络都很方便,但依然还是更喜欢看乌兰牧骑的表演,“能在现场看到这些艺术家们的表演,真好。”

从呼和浩特到草原牧区,连续参加了三场演出的廖昌永说,能够与上海和内蒙古的同行一起,真正做一回“红色文艺轻骑兵”,他觉得很幸福:“这才是真正践行‘扎根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站在这里歌唱,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廖昌永席地而坐演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下基层去草原的两场演出中,国内极具人气的年轻人文化社区哔哩哔哩和艺术节合作,进行了全站直播,并邀请了青年UP主、21岁的在读硕士生浅浅加入到了演出阵容,在苍茫的草原上身着汉服,演奏二胡曲目《奔驰在千里草原》,年轻的正能量和悠扬的乐声感染着草原上的牧民。

这场直播在瞬间就收获了数万的点击量,草原与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和“乌兰牧骑”精神,冲破空间的限制,影响到了更多青年。

在看上去很“二次元”的B站,党课正成为一种风潮,其“正能量场”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

B站UP主浅浅演出

参与了全程交流和演出的“90后”浅浅对这次活动感触深刻,她说:“以前,‘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这些词对我来说只出现在新闻里,而这次,我自己也体验了这一角色,才理解了背后的含义。”

“深入牧区在草原上演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含义。能代表青年文化内容创造者,做一回真正的‘文艺轻骑兵’,为草原人民们带去更多欢乐,更多享受,看到他们这么满足的表情,自己觉得特别自豪骄傲。”

据悉,通过此次内蒙古分会场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党支部进行了结对共建,双方将打破地域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新发展。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进社区专项演出活动将邀请乌兰牧骑团员们来沪演出并与社区居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