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盖”一词的含义

发布时间:2018-08-22 09:39:05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岳凤玉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乌拉盖”一词是“兀勒灰”“乌勒灰”“乌洛浑”“乌洛侯”等词汇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源于斡罗忽讷惕部落。

    “乌拉盖”一词,语出乌拉盖河名。这条河流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东北部,发源于东乌珠穆沁旗宝格达山,向西南蜿蜒流淌,吸纳众多支流水系,在锡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道特镇西南消失在大沼泽滩中。全长360公里,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著名的内流河和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乌拉盖河流域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獯鬻、澹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辽、金和蒙古等许许多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历史。

乌拉盖河与它的支流色也勒吉河在蒙古族著名的文献史《蒙古秘史》中称“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兀勒灰,即乌拉盖河;失鲁格勒只惕,即色也勒吉河。该文献记载,公元1202(宋嘉泰二)年秋,成吉思汗率部在“兀勒灰·先鲁格勒只惕”,彻底消灭了塔塔儿部落。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乌拉盖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为哈赤温的封地。哈赤温是也速该的第三子、成吉思汗的三弟。因哈赤温早卒,其子阿勒赤歹袭封。清代洪钧编撰的《元史译文证补》卷一记其“分地在东方,近长城(指金界壕),近主儿只地(指金朝疆界),又近亦之烈部界地,哈兰真额剌特及兀儿古河”。这里的“兀儿古河”,指的就是乌拉盖河。

关于乌拉盖河的名称,各种文献对其记载和称谓有所差异,归纳起来蒙元时期称,兀勒灰、浯泐恢、兀鲁回、乌勒灰、浯勒扎河等;明清时代称为芦河、兀儿古河和乌尔虎河等等。

那么“乌拉盖”一词,究竟有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词汇包含着什么意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材料,拨开重重迷雾,史海钩沉,破解“乌拉盖”一词的含义。

近几年,专家共识,“乌拉盖”一词就是“兀勒灰”、“乌洛护”等词汇的不同音译。“乌洛护”是“斡罗忽纳惕”的简称。“斡罗忽纳惕”是北方草原一支古老的部落民族。要想详细了解“斡罗忽纳惕”这个部族,首先要从这个部族的起源说起。

大约在2千多年前,即中原的秦汉之交的时期,蒙古部落,与一个外邦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结果,蒙古部落失败,有两男两女,逃到大兴安岭一个叫“额尔古涅·昆”的原始森林里,避难生存。“额尔古涅”是“险峻”的意思,“昆”是山坡、山崖的意思。那两个男人,一个叫乞颜,一个叫涅古思。那两个女人,一个叫查干高娃,一个叫呼和苏隆。乞颜和查干高娃结婚,涅古思与呼和苏隆组成了家庭。

这场战役,与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大军,攻打东胡,东胡人“保鲜卑山”(就是退居大兴安岭深处)的时间基本吻合。从而,我们也知道了,蒙古族的乞颜和涅古思两氏族,起源于东胡。

乞颜,就是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的祖先。乞颜,也成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姓氏,是为“尼伦”部。涅古思的后代,属于蒙古“迭儿列斤”部,主要有弘吉剌部,还有斡罗忽纳惕等部。

波斯人拉施德在其编著的《史集》一书中记载:“蒙古人有两种,一种是迭列斤,一种是尼伦。”“尼伦”是“纯洁”的意思。成吉思汗就是出身“尼伦”部族。“迭列斤”是“一般蒙古部族”的意思。迭列斤蒙古与尼伦蒙古合称为“合木黑蒙古”,意思是全体蒙古人。

据《史集》记载,弘吉剌部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的后代,属于蒙古迭儿列斤部。他们是从一个“金器”里出生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弘吉剌部出自其长子一系,斡罗忽讷惕出自其次子一系。

大约又经历400多年,乞颜、涅古思两个氏族,人口不断发展,已分出七十个分支。“额尔古涅·昆”山谷,已经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了,人们要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发展壮大。

属于迭儿列斤蒙古的斡罗忽讷惕部落,最先离开了“额尔古涅·昆”山谷,向东南的平原缓坡地带发展。乞颜部落向西渡过“腾吉思海”(有人说是今天的呼伦湖)来到今蒙古国三河之源(克鲁伦河、斡难河和土拉河)——不儿罕合剌敦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一带,进入到游牧经济时代。

走出大山的斡罗忽讷惕部落,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接触到农耕文明。《魏书·乌洛侯传》记载:乌洛候国“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猪),有谷麦。”、“ 民冬则穿地为室”。他们不仅养牛马羊等传统畜牧业,还种植小麦和谷子等早熟农作物,并且还大量养殖只有农耕地区才养的猪。冬天住“地窨子”,或叫“地窝棚”。——这在还处于原始状态的山民来讲,是一场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转变。

斡罗忽讷惕部落这种先进的思想,肯定遭到守旧的“尼伦”部族的反对。文献中记载,尼伦部族一直流传着诅咒斡罗忽讷惕的微词,说他们破坏祖宗的传统,第一个离开“额尔古涅·昆”山谷,踢坏了有着神明的灶火,为此,他们的部落患腿脚病的人特别多云云。其实,这个从“金器”诞生的民族(包括弘吉剌部和斡罗忽讷惕部),没有记载有患腿脚病的人,倒是出了众多美女,比如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成吉思汗的皇后博尔帖,忽必烈的皇后哈敦察必,以及蒙哥汗、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宁宗和顺宗的皇后等等,都出自这一支系。

公元五世纪,拓跋鲜卑离开大兴安岭,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留守在大兴安岭山区的乌洛侯与室韦两个部族,与北魏发生联系。乌洛侯部族成了北魏的附属国——乌洛侯国,称臣纳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即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乌洛侯人为北魏的中书侍郎李敞引路,从国都平城出发,千里迢迢来到北魏祖居地大鲜卑山的石室(当时又称旧墟、旧庙),也就是今大兴安岭深处的嘎仙洞,祭祀祖先。并在洞窟石壁上凿刻了2百多字的祝文,记录此次祭祖的过程。

隋唐时,斡罗忽讷惕被称乌洛侯、乌罗浑、乌洛浑、乌罗护等等。

《旧唐书》记载乌洛侯一部分族人此时已经南迁至洮儿河与霍林河之间。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们也占据了宝格达山及乌拉盖河流域。从此,乌拉盖河源头的山泉,称为乌勒灰泉,或叫阿雷泉。

蒙古史专家别勒古讷台·纳·布哈达撰写的“《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名”一文中,他也肯定“乌拉盖”一词语出“斡罗忽讷惕”。并引用了《简明中国历代部落词典》中将“斡罗忽”诠释为蒙语“山人”之意。但当他解释“乌拉盖”一词的含义时,却感到十分茫然和困惑,笔锋一转,从鄂温克、满语的词根中,解释为“干枯”、“发干”或“岛屿”的意思,叫人匪夷所思。

笔者认为,既然“乌拉盖”一词,语出“斡罗忽讷惕”部落,显然,其词的含义与“斡罗忽”的意思,有直接关系,也就是“山人”之意。在古代,由于乌拉盖河流域,先后有多种部落民族交替生息繁衍发展,该词汇发音出现异化,加之古人对该河名称标记不准、不规范,都有可能使得“斡罗忽”的称谓,衍化成了“乌拉盖”,而后,以讹传讹。

唐后,史书不见“乌洛侯”一词,之后出现了乌古。乌古又作乌古里、于厥、于厥里、于骨里等。

公元90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北伐,在今蒙古国的克鲁伦河畔连破室韦、乌古,将北方广大地区纳入辽国版图。后经过多次战斗,这些部落才被迫向契丹国称臣纳贡。乌古部对辽时叛时服,因此乌古部节度使多以契丹人为之。为了分而治之,阿保机从降服的乌古人中取6千户置涅离部(亦称乌古涅刺部),921年(辽神册六年)又从涅离部中拨出一部分别置图鲁部,皆为阿保机所统18部的成员,分属西南路招讨司和东北路统军司。辽圣宗中期后,乌古与敌烈常连兵抗辽,圣宗又以俘获的乌古部人置斡突蛊乌古部,成为圣宗时的契丹34部之一,戍黑山北。1068年(辽道宗咸雍四年),设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

辽灭后,辽皇室的耶律大石率辽国残部迁往中亚,盘踞可敦城。其中一部分乌古部人随之西迁,余众降金,被东迁至庞葛城(古城遗址在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附近),后不见史籍记载。

至此,斡罗忽讷惕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经过聚聚散散、分分合合,最后,消失、融合在其它民族之中。

综上所述:1、“乌拉盖”一词是“兀勒灰”“乌勒灰”“乌洛浑”“乌洛侯”等词汇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源于斡罗忽讷惕部落。2、斡罗忽讷惕部落中的“斡罗”是蒙语“乌拉”的不同音译,是“山”的意思;“忽”或“浑”是蒙语“人”的意思。3、“乌拉盖”一词,系蒙语:“山人”“山民”“山里人”之意。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