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从重点项目建设看巨变

发布时间:2018-08-02 13:41:2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杨朝东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通辽市生态文明建设大步向前,离不开昔日“收缩转移”战略打下的基础。

铁路是经济命脉。

多少次我们乘坐火车去北京,晚发朝至,每每这个时候你可曾想到40多年前的那一天,京通铁路建成通车。

京通铁路是那个时代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1979年4月,京通铁路初步建成,为各地输送各种物资1532300吨,其中支农物资75万吨,送往各地的旅客达23.6万人次,为支援工农牧业、促进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京通铁路起自北京郊区昌平,经过隆化、赤峰,到达通辽,线路全长870公里。沿途是辽阔的草原,连绵起伏的沙漠和丘陵,而后进入蜿蜒的燕山山脉,跨越近百个大小隧道和1000多座桥涵。

40年后的今天, 2018年5月22日这一天,新民北至通辽高铁全线铺轨贯通。此举标志着自治区连接东北地区的首条高铁——新民北至通辽高铁全线铺轨完成,与在建的京沈高铁正式“牵手”,为全线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

通辽人的“高铁梦”前所未有的临近,大笔挥就改革开放40年的一地繁华。

回首3年前,2015年12月25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召开通辽、赤峰至京沈高铁项目建设动员大会,标志着通辽、赤峰至京沈高铁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铁路总公司2015年60个重点开工项目之一,也是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线路起自通辽,经甘旗卡、彰武,引入在建京沈高铁新民北站,总投资175.7亿元,正线全长197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

通辽高铁项目的实施,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建设,连通并缩短了通辽与北京、沈阳的时空距离,对于完善通辽乃至蒙东地区与周边大中城市群的快速互联互通,对于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于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使通辽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和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京通”到“高铁”,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令人赞叹不已。

“高铁梦”意义深远,作为褐煤的家乡,煤化工重点项目发展意义非凡。

回首8年前的那一天,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煤化工生产车间内,世界乙二醇生产历史在通辽金煤人面前改写——全球第一批用褐煤制成的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乙二醇正式下线,结束了目前世界各国只采用石油技术路线来生产乙二醇的历史。

通辽金煤化工由中科院、丹化集团、上海金煤化工公司投资建设,2007年10月入驻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可生产120万吨乙二醇。经过两年多努力,一期投资26亿元、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并在2009年12月初打通所有工艺流程,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煤制乙二醇。

2010年元旦后转入正式生产,年可转化褐煤130万吨。一期工程满负荷生产后,通辽金煤化工成为全国前五大乙二醇供应商。

2015年,金煤化工在原有煤制乙二醇、煤制草酸、煤制乙醇酸产品的基础上,又有了一款每年可为企业带来3000多万元利润的新产品——煤制碳酸二甲酯,年产8000吨的工业化示范装置已经投入生产。

乙二醇产业方兴未艾。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对乙二醇的年需求量为2000多万吨,其中我国需求量占到三分之一。而目前国内乙二醇生产总量只有200多万吨,仅能满足20——30%的市场需求,缺口的400多万吨只能依赖进口。

通辽金煤化工采用的“万吨级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成套工艺技术”(简称“煤制乙二醇”),是由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丹化集团以及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并于2009年3月18日通过了相关权威专家鉴定,这一技术的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术路线和工业化应用,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技术。

据专家测算,用石油技术路线,每生产1吨乙二醇约需2.5吨石油,如果都由这项用煤为原料的技术进行生产,全球每年节省下来的石油就相当于新开发一个年产量5000万吨的大油田。

乙二醇的发展见证了通辽坚持不懈打造支柱产业的不寻常历程。

发展转向高质量。改革开放40年,通辽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回首10年前,通辽市决定利用8年时间实施“收缩转移”重点项目,即投资8.8亿元,采取转、封、禁、退等综合措施,减人减畜与发展二三产业并举,转移人口与转变生产方式并进,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工业园区转移,向非农非牧业转移,实现农牧增收、生态环境恢复的双赢目标。

通辽市设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2010年,通辽市现有农牧区全部禁牧、牲畜全部舍饲,建立封禁区16处,退牧还草面积达407万亩,退耕还草面积达13万亩,全市林草覆盖度达到85%以上。

“风吹草低见牛羊”曾是歌颂草原美景的词句,但由于超载放牧,使通辽市草牧场严重沙化。在实施“收缩转移”战略阶段,草原大部分时间见不到牛羊,原因是通辽市开始了关上传统放牧“门”,打开舍饲增收这扇“窗”的划时代伟大变革。

通辽市当年之所以禁牧禁得住、畜牧业能发展、群众能增收,主要是做到了堵与疏的有机结合,即在围封禁牧区域,大力加强棚舍、窖池建设,重点抓饲草料基地建设,全面推广舍饲精养技术,转变了农牧民传统的、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实施收缩转移战略是通辽市指导生态脆弱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今天,通辽市生态文明建设大步向前,离不开昔日“收缩转移”战略打下的基础。以2015年为例,通辽市建成饲草料基地500万亩,牲畜存栏突破2000万头只大关,完成林业生态建设884.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8%,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良性逆转。

如今,“收缩转移”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一举措永远地记在了改革开放的史册上,为科尔沁的美丽做出了贡献。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