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全市教育重大政策及实施成效

发布时间:2018-08-02 13:41:2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以来,全市持续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不断释放教育改革红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2010年之前,通辽市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全市有幼儿园126所,其中在农村牧区办园的公办园仅有1所。在园幼儿3954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39.2%。幼儿园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通辽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制定了《通辽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并把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要配套举措来推进。同时市旗两级政府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先后投入9.1亿元新(改、扩)建农村牧区公办幼儿园376所。

全市通过召开学前教育建设工作调度会、学前工程专项督查、学前工程建设月通报制度等形式全面推进全市学前教育工程的建设速度。为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市蒙语授课学前儿童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和《全市农村牧区学前三年免费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广大农牧民和蒙古语授课儿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招聘学前教师3463名。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培训。先后邀请日本、蒙古国及国内外幼儿教育专家,作学前教育专题讲座并作示范课。选派园长及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进行学习培训。截止目前,累计培训园长、教师5300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基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            

全市先后出台了《通辽市学前教育工作指导意见》、《通辽市幼儿园常规管理办法及检查评估体系》、《通辽市主城区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等文件,规范学前教育的发展环境。市教育局成立了学前教育科,专门负责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规范了幼儿园班额、收费管理。实行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分类定级制度。督促各幼儿园做好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和保姆式倾向。启动实施“主城区自治区示范园与民办园结对帮扶”机制和“县域内学前教育联盟”机制。同时规范管理民办幼儿园。

通过几年的努力,通辽市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牧区学前教育资源显著增加,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水平不断提高。与2010年相比,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55.84个百分点,幼儿园增加547所,在园幼儿增加48492人,幼儿园教职工增加6676人,专任教师增加4025人。新增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12所、新增市级示范幼儿园46所,新增市级一类幼儿园90所。

校安工程取得显著成果

通辽市校安工程建设总面积293万平方米,其中:加固112万平方米、重建181万平方米。规划投入31亿元。按照自治区相关要求,根据通辽市各旗县市区实际情况,采取“3+4”模式分两步进行推进:2009-2011年规划总面积196.2万平方米,占总任务量的67%,规划资金25.6亿元,重点解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舍;2012-2015年规划总面积97万平方米,占总任务量的33%,规划资金5.5亿元。截止2015年,所有工程建设任务均已超额完成。

经过七年的建设,通辽市中小学校舍焕然一新,质量大幅度提高,校舍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切实保障了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通辽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目前,通辽市建立了涵盖学前到大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具体包括:蒙古语授课学前儿童补助、义务教育学校“两免两补”(按照中央政策统一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之外,自治区另外将寄宿生住宿费补助扩大到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统一实施寄宿生住宿费补助政策)、高中阶段资助(普通高中资助项目:“两免一助”即:免学费、免教科书、对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资助项目:“两免一助一补”即免学费、免教科书、助学金和住宿费补助)、大学阶段资助(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升入普通高校新生资助政策、孤儿大学新生资助政策、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补助交通费资助项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通辽市建档立卡家庭在校生就学补助)。

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受资助学生达504万人次,受助资金总计48.3亿元,确保了通辽市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而辍学。

三通两平台及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按照智慧城市建设安排,为提高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辽市实施了“三通两平台”及智慧教育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应用建设、同频互动系统建设、班班通系统建设、校园网建设等内容。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2206.83万元。

2016年10月,通辽市承办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现场推进会议。与会的自治区及各盟市领导,对通辽市在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民族教育改革稳步发展

多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优先保障民族教育经费,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年增幅都在6亿元以上。学前教育一直是通辽民族教育的一块短板。全市先后投入3.5亿元,新建了134所公办蒙古族幼儿园。与此同时,全面实施了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并新建了42个教学点,大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还先后实施了改扩建通辽蒙中,新建保康蒙中、扎鲁特蒙一中、霍林郭勒蒙中等一系列工程,同时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班队会、校园广播站、专栏等多种途径,不断引导、教育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蒙古语授课初中高中已经全面实行蒙、汉、英三语教学,切实拓宽了蒙古语授课学生升学、就业、发展渠道。创建蒙古语授课学校“教育研究”年会。通过引进985、211院校研究生、免费师范生及公开招录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方式,逐年补充新教师。实施“读标准音、写规范字三年行动计划”,并按年度举办了师生读写比赛、全市蒙古语授课学生蒙古文听写电视大奖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应用母语的能力。

创建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教育联盟29个,开展“创建书香校园 好书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市教育局出台《通辽市民族学校管理办法》,吹响了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新号角。

2018年,在各盟市中率先与自治区教研室蒙古语授课课堂教学专家合作,引进适合蒙古语授课学校教育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指导专家团队和“四项课题”研究——小学语文“四过关”教学法课题,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课题,中学理科“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课题,中学文科“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课题,引领、指导全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全市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实施。2000年以来,将民族文化传承项目由学校的特色项目在课外时间开展,转变为校本课程,进课表,进课堂,有课时。目前,全市各个民族学校已建设了科尔沁刺绣、科尔沁民歌、科尔沁版画、乌力格尔、四胡、马头琴、沙塔尔、搏克、蒙文书法、安代舞等20多门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

校园足球改革稳步推进

制定出台了《通辽市2014—2017年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行动计划》、《通辽市校园足球发展十年规划》、《通辽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竞赛方案》、《通辽市校园足球学校评估认定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健全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形成了市、旗县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171个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和74个自治区级足球特色校为基点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将校园足球场地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推进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风雨场馆建设。同时,完善足球场馆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机制,足球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以校园足球联赛为重点,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各学段有机衔接的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足球趣味活动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每年累计组织校园足球比赛近2000场次,参加校园足球的人数保持在30万人次以上。近年来,通辽市还承办了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小学联赛、全区高中男子组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暨全区高中组啦啦操锦标赛等赛事。每年组队参加了全区“主席杯”及U13、U15、U17足球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仅2017年,就获得冠军3个、亚军2个、季军3个,有10名队员荣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以国家、自治区两级校园足球特色校为骨干,实施了校园足球“六个一工程”:即每所特色校上好每周1节足球课、至少有1名足球教练员、至少有1支校足球队、每学期进行1次“校长杯”联赛、每个月组织1次足球教研活动、每年组织1次校园足球文化节,有力地推进了校园足球的普及。同时,建立足球教师分级培训机制,定期培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足球师资的业务水平。

(来源:中国通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