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在心里的吉祥祝福——“蒙古族鞍马文化”

发布时间:2018-07-31 18:42:33丨来源:内蒙古新闻网丨作者:徐跃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马鞍是草原上的文化符号,挖掘和研究蒙古族鞍马文化,就是对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最大程度地保护。

“那是一只雕花的马鞍,在草原上世代相传。”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草原歌曲《雕花的马鞍》,歌曲借马鞍反映出马背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也颂扬了蒙古族坦荡、豪爽的性格和勤劳、勇敢的美德。

世代相传的马鞍,孕育了民族的骄傲,也编织出草原人民理想的花环,这些都体现在马鞍的装饰上。

马鞍的“雕花”不只是花,而是吉祥图案的总称。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自然,也来源于游牧生活。每一个配件、每一个花纹都有其装饰的法则和文化内涵,透露出蒙古族的生活哲理和审美观念。

马鞍上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植物、符号化的图案有着强大的文化魅力,吸引人们走进它的雕花世界。                                                                                               ——编者

鎏金银马鞍

蒙古族爱马、饰马,以拥有骏马雕鞍为荣。他们用昂贵的材料制作马鞍,通过精美的图案表达平安与吉祥的愿望。

相互关联的马具系统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陶克图白乙拉被批准为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鞍的手工制作技艺受到重视,也印证了马鞍的每一个配件都意义非凡。

景泰蓝马鞍

马鞍具及相关辅助用具,构建起相互关联的整体马具系统。主要包括鞍鞒、鞍屉、鞍垫、鞍韂、镫磨、鞍花、稍绳、马镫、马绊、马鞭等。即使是很小的配件,也都无比精致,造型均有不同。

鞍鞒在整个马鞍的装饰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代表了马鞍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味和价值观念。蒙古族十分重视鞍鞒的装饰,根据鞍鞒部位装饰材料面积的大小,分为前后鞍鞒整体装饰的马鞍、局部装饰的马鞍、完全不装饰的马鞍三种类型。鞍桥边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骨、角等。讲究的马鞍多采用双鞒装饰,体现主人的尊贵地位。内蒙古大学民俗博物馆中收藏的两个马鞍,就是采用双鞍鞒边的装饰。

马鞍下边靠马背的地方,称为鞍屉。鞍屉的作用是保护马背,它是羊毛或者驼毛做成的垫子,用皮革或帆布缝包起来。鞍屉要做成同马脊梁自然接触的样式,这样制作的鞍屉固定稳当、吸收汗水、减轻重量,同时起到保暖的作用。

鞍垫用鞍花固定在马鞍上,制作材料大多为手擀羊毛毡、灯芯绒、栽绒毯子、熟牛皮等。鞍垫的造型各异,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异形的,做成鞍座脊梁的大小直接压在马鞍的中间。

马镫由镫绳和镫盘组成,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人们可以根据腿的长短,随时调整马镫。马镫的种类包括直柄横穿型马镫、壶镫、T形柄金属马镫和8字形马镫等。

鞍韂是马鞍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防止马蹬碰伤马身两侧,也防止马身上的汗水弄脏骑手的衣物。远古时的马鞍和鞍韂是一体的,后来鞍和韂才逐渐分开。

景泰蓝鞍花

形状各异的马鞍配饰

鞍花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装饰的作用,另一个是固定鞍垫的作用。鞍花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圆形、花瓣形、菱形等等。蒙古族尚圆,圆形象征团结、团聚、充实、饱满,所以鞍花造型以圆形运用居多。

鞍花在韂上的排列遵循一定的规律,排列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一个大鞍花在中央,其它几个小鞍花排列成圆形围绕在大鞍花的四周,空白的地方配有云纹加以装饰;有的中间一个大鞍花,周边围绕三个小鞍花;有的以同样大小的5个鞍花围成一个圆形,象征团结。

天人合一的装饰法则

蒙古族马鞍能让人产生艺术的美感,是因为在数千年的使用与欣赏过程中,积淀了游牧民族形式美的大成。马鞍配件上的图案、纹样,注意对称、均衡、和谐、节奏等原理,使马鞍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审美的价值。

马鞍常用的色彩是牧人的吉祥五色:红色、蓝色、绿色、银(白)色、金(黄)色。这些颜色给蒙古族带来许多美好的启示。如蓝色象征长生天、永恒、包罗万象。红色象征永恒之火、幸福和胜利。白色是吉祥、圣洁、真诚的象征。

马鞍在装饰色彩上注意色彩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和面积对比,这4种对比是马鞍装饰色彩的基本规律。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庞大伟收藏的马鞍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庞大伟说:“马鞍上的一切都蕴含着文化,小到一粒鞍花都有自己的故事。”

蒙古族热爱大自然,因此喜欢用生活中看到的植物和动物做成素材和范本来装饰马鞍。马鞍的装饰图案受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与萨满教的影响。根据其表现手法的不同,马鞍上的装饰纹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植物纹样有石榴花纹、桃花纹、山丹纹、杏花纹、梅纹、缠枝纹、牡丹纹、海棠纹、叶形纹、花瓣纹、草纹、团花纹、兰花纹、荷花花枝、竹纹等等。

石榴、佛手、桃寓意多子、多寿、多福。莲花有“花中君子”之称,象征高洁、自爱,它的各部位都有吉祥的意义。“莲”为连理;“荷”为和合之意;藕为双数,即成双成对;莲蓬象征多多生子。

动物纹样包括蝙蝠纹、鹿纹、龙纹、鹰纹、蝴蝶纹、蛇纹、马纹、狮子纹、虎纹、鱼鳞纹、凤纹、羊纹、鸟文、鹤纹、骆驼纹、喜鹊纹、饕餮纹、犀角纹、鸳鸯纹等等。

蝙蝠的吉祥图案运用很多,若干蝙蝠在云中飞翔意为“天赐五福”,蝙蝠衔双钱与寿桃或寿字意思为“福寿双全”。鹿与禄同音,寓意长寿、福禄。

略显抽象的几何纹样也不是幻想出来的,它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对自然形象的摹拟和物象的升华与抽象,比如蒙古包的图形、车轮的旋转、河中曲折的激浪、蓝天上的云朵、田野中盛开的花朵等,都是牧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观察和凝练的结晶。如圆形纹、回纹、弧线纹、点纹、波线纹、环形纹、折线纹、涡旋纹、半圆纹、斜线纹、拐子纹、弹簧纹、心形纹、橄榄形、弓形纹等。

除了这三种常见纹样,还有吉祥纹样、组合纹样、宗教纹样、器物纹样等等。

庞大伟说:“马鞍上的每一个配饰都有独特的图案,高级又精致,每次看都有新的感触,其中的很多图案、纹样可以在现代社会使用。”

遗存马鞍的收藏研究

马鞍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的漫长发展过程。自汉唐以来,马鞍的形制和装饰始终处在一个高端的发展水平。遗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功能的马鞍,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的创造力。

遗留马鞍之精美,如成吉思汗陵供奉的成吉思汗马鞍,前后桥均包金饰片,绘有双龙戏珠纹。又如1988年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乌兰沟的“卧鹿缠枝牡丹纹金马鞍”,鞍体外面包黄金饰片,重达130克,主体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框内雕刻鹿纹,框内外以牡丹花卉纹装饰。

马鞍的造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似之处,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褥垫的东西,这就是马鞍的雏形——匈奴马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个时期的马鞍简单低矮,前后鞍鞒尚未出现。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东胡支族出现了前后鞒凸起的马鞍,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向上高翘,完全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契丹鞍鞒宽、座宽、且前后鞍鞒较高,后鞍鞒略低于前鞍鞒,纹饰由古朴发展到繁复华贵。

隋唐时期突厥马鞍的形状也有了新的变化,称之为“后鞍鞒倾斜鞍”。这样的样式方便骑乘者上下,是马鞍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元朝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治文化发展的顶峰,其马鞍汲取了契丹鞍、中亚鞍和阿拉伯鞍的精华,马鞍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出现了后鞒较低的战马鞍和前后鞒平缓的生活马鞍。明代马鞍做工简单,装饰很少,俗称简式马鞍。清代的马鞍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分类多样,分别有坐鞍、驮鞍、喇嘛鞍和喜鞍,而且清朝还出现材质多样的马鞍,如景泰蓝马鞍(又称珐琅)、鎏金马鞍、漆器马鞍等等。

据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人员郑承燕介绍,历史遗留下来的马鞍最富盛名的当属契丹鞍,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鞍”。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展厅就有一架契丹鞍,这件马鞍是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文物,镶嵌近百个和田玉配饰,精美无比。

除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大学民俗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鄂尔多斯博物馆等地收藏马鞍,还有一些精美的马鞍珍藏于王殿和等个人收藏者手中。

庞大伟就是民间收藏者中的一位。他研究马鞍近二十年,收藏的马鞍多达800架,马鞍配件上千件。

“游牧民族没有丰富的墓穴遗存作支持,马鞍的制作技术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很多东西说不清楚,因此马鞍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各类马鞍收藏作为依据,物质基础的积累一定要有。”庞大伟坦言。

长期以来,考古界的专业人员、博物馆研究人员、蒙古族马鞍的传承匠人、马鞍个人收藏爱好者们对马鞍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

马鞍是草原上的文化符号,挖掘和研究蒙古族鞍马文化,就是对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最大程度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