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小公厕大革命

发布时间:2018-07-31 14:33:39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通辽市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如今,通辽市正努力将主城区的旱厕进行改造,增设残疾人无障碍如厕设施,向500米一座公厕的目标进发。

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哪里有厕所?房前屋后、墙角旮旯,哪方便哪来,说起来令人发笑,可在当时就是这样。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秫秸围一下,里面挖个坑,上面放上两块木板,这就是厕所了。那个时代的公厕,苍蝇蛆虫多得很,掩鼻入内,状况实在不堪回首。

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年代,人们都急着侍弄自己的田地,急着翻修破损的房屋,哪顾得上一个小小的厕所。那个时代,厕所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的腰包渐渐鼓了,粮食也逐渐堆满了仓库,厕所开始有了新变化。有的人家开始用砖砌厕所,上面用石棉瓦做棚顶,里面的坑用砖砌上,并且用水泥预制板当隔板。讲究的人家,还分男厕与女厕。这就是当时农村比较高级的厕所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厕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在市区街头,公厕多了起来,大都是水冲式的,还有专人管理。记忆最深的是人民公园东北角有一座公厕,因为离火车站、汽车站较近,因此光顾的人比较多。里面都是水泥的,虽然有些陈旧,但解决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可里面的气味很大,卫生也不太好。当时,环卫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讲,每到冬天,就得专门去凿公厕里的冰,否则公厕就成了溜冰场。那时人们都反映公厕少,可建在谁家跟前又都不愿意,小小公厕让人又爱又怕。

2000年,有一次,记者去农村采访,发现每家住宅前面都有一个黄颜色的小房子,十分抢眼。记者问村委会的人,回答是国家资金支持统一修建的厕所,是农村厕所改革试点。这个回答让记者至今记忆犹新,小厕所反映了时代的大变化。透过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初尝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近年来,通辽市将“厕所革命”列入全市旅游重点工作,实施了《通辽市“旅游厕所”(2015——2017)三年行动计划》,拟建旅游厕所289座,其中新建29座、改扩建170座,新建移动式厕所90座。

如今,通辽市正努力将主城区的旱厕进行改造,增设残疾人无障碍如厕设施,向500米一座公厕的目标进发。去年,科尔沁区对9个具备旱改水条件的公厕进行了改造,其它不具备条件的将采取购买移动式公厕的方式解决,彻底消灭旱厕。在功能上,无论是旱改水和购买移动式公厕,都充分考虑增设了残疾人使用间及厕所管理人员使用间,并设置了无障碍通道。

而今,当你再次走进农牧民家中,每家的厕所都十分干净。有的人家安有太阳能热水器,并专门设计了卫生间,里面淋浴坐便一应俱全,和城里楼房没有两样。有的农民富裕了,在城里买一套楼房,方便孩子就近上学,夫妻双方在工厂上班,每逢星期天,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干净的厨房与卫生间,把日子映衬得红红火火。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