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你曾到过农村,就会发现,一排排的都是低矮土房。有的房子门窗上面挂着一卷秫秸做的帘子,冬天的夜晚就把这帘子落下来,以抵御风寒。农村的土房当时被称为“车轱辘圆”,原因是房子两侧墙体都是半圆形的。当时,不单单房子是土砌的,连院墙和屋里的灶台、炕等都是土的。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是土黄色的。
由于是土房,所以不禁风雨。记者记忆最深的是,老叔家住的几十年的老房子,那年正好赶上连绵不断的阴雨,在雨水的浸泡与侵蚀之下,土房子一侧墙体倒塌了。老叔冒雨从村上的砖窑捡来砖头,把墙体砌上,才算勉强渡过了雨季。如今土房已成为那个时代一个永久的记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山更绿了,农田长势更旺了,农民的住房也悄然发生变化,砖瓦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红瓦铺的屋顶、白瓷砖墙面、铝型材窗户,屋内装潢也逐渐考究起来,有组合家具,有专门的厨房和卫生间,还安装上了暖气,房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屋里添置了家用电器。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最显著的变化就体现在农村住房的改善上。好像一夜之间,一幢又一幢大瓦房就建起来了,那些破旧的土房一点一点地退缩,直到完全消失。前不久,记者来到奈曼旗白音塔拉镇庙屯村,村民将一片土房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正在打造“乡愁文化博物馆”。走进土屋,土炕、簸箕、驴槽子、碾子、大车、箩筐、水瓢等等几十年前人们生活所用的器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不禁感慨: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走进农村,一排排的砖瓦房,在水泥路两侧整整齐齐向远处延伸。有时还能看见农民自己建的别墅。在瓦房前的大院里,停放着轿车、铲车以及大型拖拉机,有的院子里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农民生活的富足。农民住房改善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投入和推进。数字显示:2008—2012年通辽市改造农村牧区危土房8.9万户;2013—2017年,通辽市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改造农村牧区危土房17.8万户。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