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精准脱贫:村村都有致富法 户户都有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8-07-30 19:02:04丨来源:内蒙古新闻网丨作者:包塔娜 王玉琢 赵娜 郝雪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如今,鄂尔多斯市各地都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各辟蹊径,整合联动各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条独具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

走进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党支部办公室,看到一面墙都布置成米、面、油、蛋等农特产品的展示柜,几十种配有创意布袋、编织竹篮等特色包装的产品接地气又吸引眼球。

原来,这里是昌汉白村党支部电商扶贫服务中心。该村构建的‘党建+电商’扶贫新模式,积极推进农畜产品网上销售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使电商成为提升贫困主体增收创业的新引擎,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农牧民群众创业致富的新平台。

如今,鄂尔多斯市各地都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各辟蹊径,整合联动各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条独具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

“头羊”引领抱团出击

6月7日,记者赶往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希日摩仁嘎查,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院墙外的一群羊,“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一片羊声鼎沸。

听到车声,一位中年妇女迎了出来,她就是2017年被认定为贫困户的牧民杜秀梅。她丈夫因病去世,花费了30多万,还欠下不少饥荒。谈起自家的脱贫之路,她首先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去年建起了新房,还享受到各类扶贫补助,同时还很感谢好邻居苏尼巴雅尔的帮扶。

杜秀梅不住夸赞的苏尼巴雅尔,是土生土长的希日摩仁嘎查牧民,其热情爽朗乐于助人的品行,赢得了嘎查农牧民的普遍认可。

2015年,苏尼巴雅尔联合周围的牧户共同成立了杭锦旗锡日牧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邻里一起致富。

说到成立合作社的原因,苏尼巴雅尔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我困难的时候得到过邻居的帮助,现在日子好过了也得帮帮其他人。”

锡日牧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资金集中建设肉羊养殖基地,给20户贫困户每家10只羊,自己不想养的,寄养在合作社养,到了年底还能得到1000元的收益。同时,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牛羊肉产品,以高于市场价0.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牛羊奶。

牧民靠单打独斗的方式在市场上不占优势,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认识到这一点,苏尼巴雅尔发展起奶肉食品加工厂,并注册了商标。同时还发展起牧家乐,多样产业为周边牧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如今,杭锦旗有许多像苏尼巴雅尔一样的致富“头羊”,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帮扶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共同致富。

在杭锦旗锡尼镇中图村,秦文革、刘侯爱夫妇联合村民成立的多丰长绿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把“小酱菜”做出了“大文章”。

秦文革介绍:“以前做酱腌菜都是小打小闹的散户经营模式。现如今,成立了合作社就开始‘抱团出击’,走品牌经营的模式。2017年,加工了250万斤的酸白菜和酱菜,实现利润70万元。”

合作社一方面和当地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种的菜;另一方面,雇佣当地农户来合作社打工,这就为大家又提供了一份保障。

说起种菜和加工腌菜,中图村村民刘在元深有感触:“以前种地没个谱,就知道种玉米,年年也卖不了几个钱,闲的时候就喝酒。”说到这儿,刘在元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去年秦文革给大家弄好了籽种,还请来了技术员全程指导,要求大家全按照无公害品牌蔬菜种植要求种起了白菜、菊芋、圆白菜等。5亩多点儿的地就收入了3万多块钱,这对我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我们两口子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每天一人能有180来块钱,自己又养了点儿羊,这生活一下子有了翻转。现在我忙着种菜、打工、放羊,哪有时间去喝酒。我现在是富裕户了,不用扶了!”

把贫困户吸附在特色产业链上

走进伊金霍洛旗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园的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看到车间的生产线上机器轰鸣,沙柳被加工成一张张厚厚的板材,一件件成品犹如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完全看不到沙柳的影子。

该公司全面推进“政府+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牧户+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完善农企利益链接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价格保护”“协会带动”6种模式,把贫困户紧紧吸附在特色产业链上。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贫困户杨三小介绍:“自家的沙柳卖给企业能挣钱,还能到企业打工,到了年底还给我们这些贫困户每户分红2000元。”依靠种植沙柳,老杨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在伊金霍洛旗的红庆河镇,产业扶贫进行得如火如荼。该镇结合各村产业发展方向,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330万元。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参与种养殖、帮助解决农产品销路、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逐步形成了“支部+公司+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带动85户193人参与到种养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

来到伊金霍洛旗隆扬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喷灌设备正在来回运作,种植好的蔬菜苗青翠欲滴。

隆扬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企业支农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为宗旨,承租了红庆河镇3个村农牧民的5000亩土地,进行试点种植马铃薯、白菜等农作物。

现如今,该合作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但新建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饲料加工厂,还兴建了食用油加工厂、酒厂等。这一系列的产业,正在逐步形成订单式帮扶模式,贫困户想种啥就种啥,合作社里都能全部回收,真正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引领贫困户脱贫,带领农牧民发家致富。

据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伊金霍洛旗紧锣密鼓谋划布局,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的蓬勃之力正在斩断穷困之根。

开辟新路挑起增收“大梁”

记者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王爱召村“田野三兄弟”合作社内,看到的画面让人眼前一亮。

此起彼伏的“嘎嘎”声,大大小小的白鹅成群结队,左摇右晃,追逐嬉闹,憨态可掬。

“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鹅,它们身上全都是宝!”合作社理事长连梁得意地说道:“这鹅肉1斤能卖9块多,1颗鹅蛋能卖6块,1只鹅的鹅毛又能卖10来块,销售还供不应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特别有信心。”

据了解,该合作社于2016年冬天正式落户王爱召村,以鹅苗的孵化、养殖和销售为主,初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经过2年的发展,王爱召村的肉蛋鹅养殖已经初具规模,带领合作社成员和贫困户摸索出一条养鹅致富路。

连梁说起养鹅滔滔不绝:“这养鹅利润大,1只鹅1天开支才3毛钱。现在,我们一共养了8000多只,肉鹅75天到90天就能出售。一年每个贫困户分6000块钱,绝对没问题。”

在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杨家圪堵村,当地的农民告别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过上了“有歇有空”的“上班族”生活。

这样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内蒙古天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的“代耕代种”新模式。

据该公司总经理王耀龙介绍,“代耕代种”模式是指农民每亩拿出600元的托管费,有了收成,收益全部分给农民。这样就将过去农民的分散式、高成本、低效率种植,变成了企业的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经营。农民由种植主体变成了“甩手掌柜”,企业当起了土地的“保姆”。

“看看这地里到处都是新科技,联上了物联网,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实时检测到地里的情况。啥时候该浇水、浇多少,种啥能挣钱,人家都拿数据说话。我们不用贴人工,不用管是否风调雨顺,也不用操心市场行情,等到了秋天人家全都保本儿让我们挣钱。还能来企业打工,多挣一份工资,这样的好事去哪找!”正在田间地头开着大型机械设备的村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

65岁的郭虎元,身患眼疾,根本没有劳动能力。考虑到这一情况,公司先给垫付了托管费,等到了秋天有了收益再补交。

提到这样的好事儿老郭的妻子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人家帮忙种,减轻了我们的劳动负担。我还能去地里帮忙干点儿轻活儿,活不累,一天能挣120块钱,挺不错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达拉特旗委、政府围绕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打造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经营管理好、发展后劲足、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在有力的政策引导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形成了服务协作型、价格保护型、规模经营型、流转聘用型、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等6种类型的合作帮扶模式,为产业扶贫铺设了阳光大道。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决战决胜”到“决战全胜”,鄂尔多斯市脱贫攻坚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围绕脱贫攻坚各显神通,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原标题:村村都有致富法 户户都有新变化——鄂尔多斯市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