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长流—— 通辽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纪实

发布时间:2018-07-31 14:32:56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徐健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如今的通辽市,处处有美景,处处可闻鸟语花香。在这里,无论你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漫步于旗县乡镇,处处能聆听到绿色环保的音符。

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

清晨的阳光,洒向美丽的罕山深处,照到广袤的塔敏查干沙漠,掠过荡漾的西辽河畔……

如今的通辽市,处处有美景,处处可闻鸟语花香。在这里,无论你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漫步于旗县乡镇,处处能聆听到绿色环保的音符。持之以恒的生态环境保护,使通辽脱下“黄”装换“绿”装,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花开了,鸟多了,空气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了。通辽,这座历史上以风沙闻名的城市,拥有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头衔,而这无一例外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立足科学规划,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美丽通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绿”出新景象

每临春夏时节,家住科尔沁区退休多年的刘一夫老人必携着老伴,于傍晚时分来到辽河公园,漫步在西辽河畔,徜徉于林荫中。老人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环境。”他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荒凉之地。

如同刘一夫老人所言,如今的通辽在百花盛开的时节,处处生机盎然,而遍布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广场,就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熠熠生辉。人们无论是在公园中游览,还是在路边徜徉,都会感受到“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亲近自然”的闲适。

为了让这座城市绿意更浓、美景常在,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精心谋划,深入论证,着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水平。2008年,我市成功迈入自治区级园林城市行列。此后,按照“高标准、有特色、创一流”的方针,我市更新园林绿化建设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经过3年的奋斗,2014年,从北京传来的喜报让我们欢呼雀跃——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的旅游人数增加到年10万人次以上,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名气越来越大,也让更多的当地牧民渐渐脱贫。

村民陈良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远的牧铺,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头牛,孩子交学费都困难。自从这里开发旅游景区,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去年一年在旅游区,我家的6峰骆驼就赚了8万块钱。”宝古图嘎查骆驼达117峰,近30户的骆驼养殖户和陈良一样,利用骆驼驮着游客在沙漠中游玩。

几年来,白音他拉苏木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市场化意识,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从事嘎查村旅游产业,涌现出多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同时,2015年苏木为改变宝古图嘎查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采取村民生活区易地集中搬迁,建设宝古图嘎查765亩移民新村,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民族文化旅游新村。

能力扶贫+群众驱动,实现增强农牧民致富能力与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同步

长久以来,白音他拉苏木多日奔敖包嘎查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耕地面积少且土地贫瘠,种植业基础条件差,投入高、收入低,投入和增收比例严重失调,养牛业是该嘎查的基础产业,由于棚舍、窖池、饲草料基地等养殖业基础条件差,养殖户靠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提高牛的配种率和繁殖成活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年来,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嘎查实际情况,组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嘎查“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建设内容为庭院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在37户贫困户庭院内建设标准化牛舍1.134万平方米,户均210平方米。

嘎查贫困户额尔敦道宝介绍,前年国家给盖了210平米的标准化牛棚,以前在自己家搭的帐子里养牛,冬天帐子里冷,牛不爱吃东西,不长膘,卖不上价钱。现在搬进了标准化牛棚,地上铺了砖,棚顶装了彩钢瓦,通风设施齐全。“牛也享福啦!”额尔敦道宝高兴地说。除了养牛,额尔敦道宝去年还添了“新项目”。他在自家院子里开垦出沙地,种植水稻。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养牛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今年又在自家院子里种了水稻,收入还会有增加。

机制创新+政策驱动,实现经济效益与扶贫效益同步

2012年,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探索开展了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依法流转土地570亩,由于当时没有合作社,该村村民崔强以每亩800元承包费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当年取得良好效益,农户认识大幅提高。到2015年,流转土地达到2300亩,占全嘎查总耕地面积25.6%。苏木政府不断创新流转机制和出台相应政策,合作社带动能力也逐年猛增,合作社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所创造的高效益让加入流转的农户尝到了甜头。

今年年初,村里的贫困户陈小龙喜滋滋地领取了金额为8100元的土地流转金。“土地流转就是好,不用种地旱涝保收,还能出去打工赚钱。”陈小龙说。在春季种地之前,该村就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村里10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像陈小龙一样,均领到了流转金。崔强告诉记者:“参与流转的农户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有的在本村发展养殖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有的就在我们合作社务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

收获的喜悦让全市干部群众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在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如今,我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0项评价指标中已经达标31项,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村屯绿化、道路绿化、郊区森林自然度等4项量化指标达标和城市森林健康、生态文化方面5项指标的完善提高工作,力争2016年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审要求并顺利通过验收,2017年授牌。与此同时,2015年8月我市还申报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经过自治区绿化委员会审定,国家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验收组现场评定,目前已被列入22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候选名单。

“护”出新天地

包图布信,科左中旗乌斯吐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2008年成立保护区管理所,他便来到了这里,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初到保护区,包图布信被这里的美丽景色与清新空气所吸引,即使连续多日在管护站执勤也未曾感觉乏味。每天一早,包图布信检查过监控设备之后,都要在保护区巡视一圈,防止周边牧民将牲畜赶进保护区。巡视期间,他还担任着“检查员”的职责,若发现有林木破坏严重的区域,他都要记录下林木的种类与位置,待回到管护站之后,与同事一起培育树苗并对其进行补植补造。

包图布信所在的乌斯吐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森林草原生态为主,总面积达6万亩,是科尔沁沙地腹地保存较为完整的植物群落,具有科尔沁沙地自然植被的原始性和代表性,也是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

市林业局局长姜晓东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是我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物多样性实体示范价值和示范效应,今年,我市要进一步抓好罕山、大青沟、乌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带4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的补充完善和续建工程,启动科左后旗乌旦塔拉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同时对这几个区开展动植物和昆虫普查工作。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市全面落实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规范集体林权流转,严格控制各类工程项目征占林地数量,林业用地控制在3500万亩以上;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补齐历年采伐迹地更新欠账;全面开展“三滥”治理,实行持证耕种和持证放牧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犯罪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作,新建旗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及湿地自然保护小区20个、5万亩。申报国家湿地公园1处,申报自治区双合尔湿地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晋升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晋升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完成湿地保护290万亩,完成湿地退耕26.5万亩、退牧65.1万亩;全面加强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3‰以下,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一幕幕篇章翻过,一个个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故事在通辽延续。无论是为保护区默默奉献的包图布信,还是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全市干部群众,都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的闪光点。正是这一个个闪光点汇聚成实现我市绿水长流的强大力量。

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

清晨的阳光,洒向美丽的罕山深处,照到广袤的塔敏查干沙漠,掠过荡漾的西辽河畔……

如今的通辽市,处处有美景,处处可闻鸟语花香。在这里,无论你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漫步于旗县乡镇,处处能聆听到绿色环保的音符。持之以恒的生态环境保护,使通辽脱下“黄”装换“绿”装,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花开了,鸟多了,空气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了。通辽,这座历史上以风沙闻名的城市,拥有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头衔,而这无一例外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立足科学规划,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美丽通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绿”出新景象

每临春夏时节,家住科尔沁区退休多年的刘一夫老人必携着老伴,于傍晚时分来到辽河公园,漫步在西辽河畔,徜徉于林荫中。老人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环境。”他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荒凉之地。

如同刘一夫老人所言,如今的通辽在百花盛开的时节,处处生机盎然,而遍布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广场,就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熠熠生辉。人们无论是在公园中游览,还是在路边徜徉,都会感受到“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亲近自然”的闲适。

为了让这座城市绿意更浓、美景常在,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精心谋划,深入论证,着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水平。2008年,我市成功迈入自治区级园林城市行列。此后,按照“高标准、有特色、创一流”的方针,我市更新园林绿化建设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经过3年的奋斗,2014年,从北京传来的喜报让我们欢呼雀跃——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的旅游人数增加到年10万人次以上,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名气越来越大,也让更多的当地牧民渐渐脱贫。

村民陈良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远的牧铺,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头牛,孩子交学费都困难。自从这里开发旅游景区,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去年一年在旅游区,我家的6峰骆驼就赚了8万块钱。”宝古图嘎查骆驼达117峰,近30户的骆驼养殖户和陈良一样,利用骆驼驮着游客在沙漠中游玩。

几年来,白音他拉苏木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市场化意识,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从事嘎查村旅游产业,涌现出多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同时,2015年苏木为改变宝古图嘎查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采取村民生活区易地集中搬迁,建设宝古图嘎查765亩移民新村,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民族文化旅游新村。

能力扶贫+群众驱动,实现增强农牧民致富能力与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同步

长久以来,白音他拉苏木多日奔敖包嘎查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耕地面积少且土地贫瘠,种植业基础条件差,投入高、收入低,投入和增收比例严重失调,养牛业是该嘎查的基础产业,由于棚舍、窖池、饲草料基地等养殖业基础条件差,养殖户靠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提高牛的配种率和繁殖成活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年来,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嘎查实际情况,组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嘎查“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建设内容为庭院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在37户贫困户庭院内建设标准化牛舍1.134万平方米,户均210平方米。

嘎查贫困户额尔敦道宝介绍,前年国家给盖了210平米的标准化牛棚,以前在自己家搭的帐子里养牛,冬天帐子里冷,牛不爱吃东西,不长膘,卖不上价钱。现在搬进了标准化牛棚,地上铺了砖,棚顶装了彩钢瓦,通风设施齐全。“牛也享福啦!”额尔敦道宝高兴地说。除了养牛,额尔敦道宝去年还添了“新项目”。他在自家院子里开垦出沙地,种植水稻。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养牛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今年又在自家院子里种了水稻,收入还会有增加。

机制创新+政策驱动,实现经济效益与扶贫效益同步

2012年,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探索开展了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依法流转土地570亩,由于当时没有合作社,该村村民崔强以每亩800元承包费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当年取得良好效益,农户认识大幅提高。到2015年,流转土地达到2300亩,占全嘎查总耕地面积25.6%。苏木政府不断创新流转机制和出台相应政策,合作社带动能力也逐年猛增,合作社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所创造的高效益让加入流转的农户尝到了甜头。

今年年初,村里的贫困户陈小龙喜滋滋地领取了金额为8100元的土地流转金。“土地流转就是好,不用种地旱涝保收,还能出去打工赚钱。”陈小龙说。在春季种地之前,该村就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村里10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像陈小龙一样,均领到了流转金。崔强告诉记者:“参与流转的农户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有的在本村发展养殖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有的就在我们合作社务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

收获的喜悦让全市干部群众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在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如今,我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0项评价指标中已经达标31项,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村屯绿化、道路绿化、郊区森林自然度等4项量化指标达标和城市森林健康、生态文化方面5项指标的完善提高工作,力争2016年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审要求并顺利通过验收,2017年授牌。与此同时,2015年8月我市还申报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经过自治区绿化委员会审定,国家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验收组现场评定,目前已被列入22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候选名单。

“护”出新天地

包图布信,科左中旗乌斯吐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2008年成立保护区管理所,他便来到了这里,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初到保护区,包图布信被这里的美丽景色与清新空气所吸引,即使连续多日在管护站执勤也未曾感觉乏味。每天一早,包图布信检查过监控设备之后,都要在保护区巡视一圈,防止周边牧民将牲畜赶进保护区。巡视期间,他还担任着“检查员”的职责,若发现有林木破坏严重的区域,他都要记录下林木的种类与位置,待回到管护站之后,与同事一起培育树苗并对其进行补植补造。

包图布信所在的乌斯吐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森林草原生态为主,总面积达6万亩,是科尔沁沙地腹地保存较为完整的植物群落,具有科尔沁沙地自然植被的原始性和代表性,也是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

市林业局局长姜晓东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是我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物多样性实体示范价值和示范效应,今年,我市要进一步抓好罕山、大青沟、乌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带4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的补充完善和续建工程,启动科左后旗乌旦塔拉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同时对这几个区开展动植物和昆虫普查工作。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市全面落实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规范集体林权流转,严格控制各类工程项目征占林地数量,林业用地控制在3500万亩以上;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补齐历年采伐迹地更新欠账;全面开展“三滥”治理,实行持证耕种和持证放牧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犯罪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作,新建旗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及湿地自然保护小区20个、5万亩。申报国家湿地公园1处,申报自治区双合尔湿地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晋升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晋升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完成湿地保护290万亩,完成湿地退耕26.5万亩、退牧65.1万亩;全面加强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3‰以下,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一幕幕篇章翻过,一个个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故事在通辽延续。无论是为保护区默默奉献的包图布信,还是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全市干部群众,都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的闪光点。正是这一个个闪光点汇聚成实现我市绿水长流的强大力量。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