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祝:牛羊欢奔牧草青 高原牧业转型时

发布时间:2018-07-23 21:06:13丨来源:甘肃日报丨作者:赵忠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夏日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满眼青葱,柔曼的绿毯铺向高原、河谷、丘陵,延伸到皑皑马牙雪山——祁连山最东边。“草原上金缕梅开了,牦牛就壮了;草原上香柴花开了,羊羔子就肥了……”牧民们欢唱着。

夏日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满眼青葱,柔曼的绿毯铺向高原、河谷、丘陵,延伸到皑皑马牙雪山——祁连山最东边。“草原上金缕梅开了,牦牛就壮了;草原上香柴花开了,羊羔子就肥了……”牧民们欢唱着。

天祝县578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被纳入国家草原奖补政策范围内,每年草原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万亩,牧民们减少了放牧量,收入减少了吗?

“我们村通过转型旅游业增加了牧民收入。”抓喜秀龙镇南泥沟村村支书关宣巴说出了这个“秘密”。南泥沟通过“三变”改革,盘活1000亩草原发展生态旅游,动员109户牧民入股32.7万元,实地考察陕西袁家村旅游经验,组建了天祝县抓喜秀龙高山明珠旅游合作社,旅游业蓬勃发展。

南泥沟村原有的祁连山保护区域内的旅游帐篷被撤走了,在保护区外围划定的1000亩公用草场上,一座座新建的悬空式帐篷如蘑菇般镶嵌在碧绿的草原上,帐篷间搭建了木栈道,公路旁的砂石区域设有专门的停车场,避免了汽车和游人踩踏草场。游客骑着马或白牦牛,或拍照,或在草原上奔驰;民俗馆、帐篷里,游客享受着独具特色的牦牛肉、羊肉、散养鸡肉及野蘑菇、鹿角菜、野葱花等美味。

关宣巴家建成了15顶帐篷,最多时每天接待游客600多人,去年旅游收入达15万元;牧民魏羊措家有26顶帐篷,由于旅游业起步早,去年收入达50万元。乡村旅游热让牧民石朵旦心里也十分热乎,他今年在集体草原区域新建了11顶帐篷,准备搞旅游。石朵旦说:“我家有240亩草场,过去我家养牦牛120头、养羊60只,多年来草场变得低矮。如今减畜养了40头牦牛、十几只羊,草又长高长密了,国家每年给我奖补8000多元,我再搞旅游,收入一定不错。”

乌鞘岭下,山清水秀,一座座现代化舍饲养殖小区鳞次栉比,宽畅整洁的圈舍里,一群群牦牛食草料、饮清水,对峙抵角、追逐撒欢;一群群美利奴羊或低头吃草,或闲适漫步。

天祝县是世界上白牦牛唯一产区,为了做大白牦牛肉品牌,让草原增绿、牧民增收,天祝县按照“山上减畜增草、山下设施养殖、牧区繁育、农牧肥育”的思路,推动全县畜牧业由散养放牧到舍饲养殖、从草原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保护生态与促农增收的双赢。

安远镇养殖大户牟永成,在海拔2700米高原上建成牦牛养殖小区。“每年春秋季,正是牧区牛羊春乏掉膘期,我从牧区引进牦牛育肥,牦牛不掉膘反而增膘了,育肥4个月就出栏,每年出栏两茬牛约1000头,每头牛能增收900元。”牟永成说,牦牛野性十足,2014年开始驯养时很困难,有的牦牛宁可饿死也不吃草,有的牦牛用羝角袭击人,慢慢经过半牧半自由采食喂养,这两年舍饲养殖成功,经常有西藏、青海牧区牧户来学习养殖技术。他还成立了天祝县安远镇永成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群众发展舍饲养殖牦牛。

天祝县草原站副站长张起荣介绍,县里推广小黑麦、甜燕麦等优质饲草30万亩,同时加大秸秆饲料化,为舍饲养殖提供了草料保障。累计围栏禁休牧草原510万亩、轮牧20万亩、补播改良164万亩,缓解了生态保护与草畜产业发展矛盾,区域生态环境好转,全县天然草原盖度达到94.54%。

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梁正满认为,天祝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设施畜牧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利用暖棚舍饲养殖,羊只均增收120元、牛头均增收1000元,牧户年均增收5000元。全县目前建成养殖暖棚5.47万座、养殖小区776个,2017年饲养量161万头只,出栏63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3.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