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大草原南端,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辖3镇2乡,总人口11.1万。多伦位置特异、人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极好、旅游资源丰厚。
一条线。多伦位于北京正北方,直线距离180公里。多伦有座德胜山与北京故宫和“德胜门”同处于国家宜居国土中轴线,这条线也被地理学家称为“刘秉忠线”。
一个点。多伦是上世纪两大地理发现的胡焕庸线(即腾冲至瑷珲的中国人口自然地理分界线)、竺可桢380mm降雨线及刘秉忠线的三线交汇点。
一个环。1995年,卫星影像发现一个直径达70公里、环多伦的环,闪电河盘桓其中,是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陨石环,被地理学家命名为多伦环。
一个圆。以多伦为圆心,周边200公里左右有四个地级市,分别是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市、赤峰市以及河北省的承德市、张家口市。
一处佛都。清朝康熙年间,喀尔喀蒙古各部纷争,噶尔丹部趁机叛乱,1690年康熙亲征平叛,在赤峰乌兰布统大胜噶尔丹。凯旋后在多伦诺尔与漠北、漠南蒙古各部会盟,史称多伦诺尔会盟,确定了清朝北疆版图。为纪念这次会盟,康熙三十年(1691年)敕建汇宗寺。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又敕建善因寺。一座县城,同时拥有两处皇家寺院,在中国极为罕见,被民间称为“草原佛都”。
一座古城。多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地,大遗址众多,自新石器时代迄至晚清,均为国家战略要隘。清代以后,伴随寺院兴起,佛教兴盛,康熙帝敕令北京八大商号汇聚多伦,由此形成走草地、出北口的草原丝绸之路“京北桥头堡”,人称“漠南商埠”。商人由此出发,北出满洲里经哈拉和林至彼得堡,西北出二连浩特经科布多、乌拉雅苏台、唐努梁海至哈萨克斯坦、莫斯科再至欧洲。一座高峰时期人口18万的古城屹立于锡林郭勒草原。目前,多伦古城内有11处国保单位。
一半森林。多伦目前有林面积293万亩,“十二五”期间,人工造林一百万亩,号称“百万亩樟子松工程”,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目前,又在按国家部署实施浑善达克沙地百万亩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多伦是天然大氧吧,近年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以上。
一半绿水。多伦水资源富集,面积虽不足锡林郭勒盟2%,地表水却占到全盟一半以上,全县有47条河流、62个湖泊。多伦诺尔是蒙古语,汉语为七个湖泊。美丽的“多伦湖”,水面面积2万亩,是“引滦入津”的重要枢纽。
多伦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工作模范县、全国城镇管理先进县、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十三五”重点开发的14个旅游休闲型城镇。多伦诺尔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内蒙古自治区十大魅力名镇。
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多伦文化底蕴深厚,多伦史称“多伦诺尔”,为七湖之意。多伦古城内有11处国保单位和22座寺庙及遗址。多伦诺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多伦诺尔还是当时长城边口以外最著名的两座城市之一,形成了以“旅蒙商”为核心的“漠南商埠”。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辽代贵妃墓的发掘,证明了一千多年前这里是萧氏贵族的领地,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印证了当时多伦就同欧亚有着贸易往来。1933年7月,抗日名将吉鸿昌亲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主力,连续五天五夜浴血奋战,一举收复沦陷72天的军事重镇多伦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使多伦在中国抗战史中声名鹊起。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曾提及将多伦建成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多伦当时是蒙古草原上物资交流的贸易中心,是沟通漠南漠北蒙古与内地经济交流的交通枢纽。有“南迎中华福、北接蒙古财”之美誉。据《察哈尔口北六县调查记》所述:“商业盛时,西北至库伦桑贝子,北至满洲里、海拉尔,均为多伦商人势力所及之地”。当时,河北、京津、山西等地商人将大批的绸缎、布匹、铁木瓷器、日用杂货、茶叶、烟草、药材香料等物由内地运往多伦,转销内外蒙古各地,又将草原上的牲畜、皮毛、蒙盐、蘑菇等物汇集多伦,销往内地。商业的繁荣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铜银器制作、皮毛加工、鞍具、糕点、宗教用品等手工加工业久负盛名。特别是铜佛、铜法器的制作,工艺之高、产品之精,享誉中外。18—19世纪,多伦县城人口达到18万,相当于北京同期人口的一半;各种商号4000余家,年税收60多万块现洋,相当于当时归化城(呼和浩特)和包头的税收总和。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的全国唯一一座县级山西会馆和直隶商人兴建的直隶会馆,见证了多伦诺尔“塞外名镇、漠南商埠”的辉煌,更是万里茶道重要的遗存。著名的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多伦诺尔列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多伦以创建“茶道古城、生态多伦”、“北京后花园、天然避暑地”旅游品牌为目标,立足优势、发挥特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对外宣传,文体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是自治区和锡盟确立的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旗县之一。目前,全县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砧子山古墓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已开发利用的景区8处,初步形成了以多伦湖、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休闲度假区;以姑娘湖、大渡口为主的生态观光度假区;以南沙梁、北方沙地植物园为主的漠南生态游览区;以汇宗寺、山西会馆、辽代贵妃墓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察哈尔抗战纪念地为主的红色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旅游景区。全县登记备案家庭旅馆26家,旅行社12家,宾馆、旅馆200余家,住宿床位8000余张,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4家,购物店170余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打造出以多伦玛瑙、多伦鱼、山野菜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其中多伦玛瑙、大地山野制品等多次荣获自治区、锡盟旅游商品各类奖项。相继获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16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位居锡林郭勒盟前列。2018年,截至6月底,全县已接待游客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9亿元。
多伦全域旅游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旅游+”战略深入实施,冬季旅游模式全新开启,成功举办国际冰上龙舟赛等冰雪文化系列活动,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圆满完成。编制了《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综合规划》和4个首批试点乡村旅游规划。积极探索全域游、四季游、文体游等旅游产业有效途径。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影响力逐年扩大。举办了“龙越多伦”越野汽车赛、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航空节、音乐季、昆仑决等活动,提高了多伦知名度。结合发展“药草兼用、药花共赏、药食同源”蒙药产业,打造南部“百里长廊,万亩花海”景观带,举办“草原中医药文化节”,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旅游融合发展做了有益探索。建成G510和G239两条一级公路,环多伦湖、至姑娘湖旅游公路通车。察哈尔抗战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旅游厕所和城镇水冲式厕所60座。内蒙古玛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多伦。多伦玛瑙、多伦喇嘛庙月饼等地方名品已经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正在受理阶段。
今后,多伦县将以全域旅游为核心,努力构建全域联动、全景覆盖、全业融合、全季经营、全民参与的大旅游格局。全新打造多伦湖景区,大力推进姑娘湖至大渡口景区、辽代皇家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精心打造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文化片区,建设环城生态景观体系,让多伦处处是景,处处可游。以四季旅游为方向,努力拉长旺季、做热淡季,实现四季繁荣。继续策划举办高水平的节庆赛事活动,用活动聚人气,用节事换市场。深度开发冰雪旅游资源,持续释放冰雪旅游品牌效应,让冷冰雪“热”起来,让冬季旅游“火”起来,努力打造冰雪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战略为支点,丰富拓展多元旅游业态,推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相融相盛。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