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紫花苜蓿首屈一指 盛夏时节收割正忙

发布时间:2018-07-20 14:55:14丨来源:甘肃日报丨作者:蒋东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永昌县苜蓿草产业方兴未艾,天然草原保护力度逐年加强。近年来全县实施草原奖补、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退牧还草、草鼠无害示范县建设等生态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

走进甘肃永昌县,但见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雄伟挺拔,终年积雪,有“祁连近天都”之称。山间天然森林、高山草甸交错绵延,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是金昌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久负盛名的天然牧场。中部绿洲区的农作物在夏日里生机盎然,东北部遍布广袤的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芒种刚过,永昌县的田间地头苜蓿流青溢翠,摇曳着紫色的花蕾,已到了头茬苜蓿收割时节。永昌县紫花苜蓿以其粗蛋白含量高达18%至22%,居国内优质苜蓿草前列,得到了国内各大奶牛养殖企业的普遍认可,成为牛羊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汉堡”。

时下,一辆辆收割机奔驰田间,苜蓿齐刷刷倒下,很规律地躺成一条宽宽的绿带子,再经过翻晒机翻晒、打捆机收拢打捆,田间整齐摆放着一方方苜蓿捆。巨大的打捆收贮机前方立有一个明晃晃的电动叉,一次能将5捆苜蓿捆轻轻叉起来,放入收贮机,堆成约八九吨重的绿色“方山”,拉运到企业贮草棚。贮草棚里再堆放成两三千吨的巨大绿色“魔方”,成为饲养牛羊的饲料“贮备库”。走进饲草车间,到处散发着馥郁的青草清香,经过晾晒、打包或加工成草颗粒,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深受畜牧和乳品企业热捧。

永昌县种植苜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武帝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乌孙(今伊利河南岸)带回大宛马、汗血马,同时带回苜蓿种子,在建立山丹军马场时就在永昌进行栽培,作为军马最好的饲草。1944年,美国人华莱士带来大量牧草种子,包括多个苜蓿品种,在永昌县“西北羊毛改进处”研究推广;1948年5月联合国援华牧草专家麦康基在永昌县建设牧草试验总场。可见永昌县是中国最早栽培苜蓿的地方,目前永昌县苜蓿种植面积达20.5万亩,是全省商品苜蓿面积最大的县。

“永昌是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曾经牧草茂盛、水丰草绿。由于多年来气候干旱、超载过牧、不合理开发等因素,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而建设优质苜蓿牧草基地,能够较好地解决草畜不平衡问题,同时也为天然草场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永昌县草原监管站站长李兴海认为,为了保护草原,永昌县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引导农牧民舍饲圈养,促进“羊下山、草进川”,逐步缓解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

“永昌县苜蓿产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从种植、翻晒到收割、打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就连打捆收贮的电动叉也是农民创造发明的,一次能叉5捆100斤的苜蓿捆。由于种植管理水平高,一年从收割3茬提高到4茬,单产达900公斤。今年草价1吨约1700元,比去年高400元。”甘肃省草产业协会秘书长贾涪钧介绍。

永昌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出租、转包、转让、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吸引了内蒙古圣牧高科集团、甘肃厚生、杨柳青、拓农农牧、新漠北等20多家草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在此建立优质苜蓿基地,也吸引了蒙牛、伊利、夏进等知名乳品企业来此“抢”草。

“种苜蓿能让土地休养生息,苜蓿耐旱、耐盐碱,其根瘤菌能有效改良土壤。通常浇4个水,亩需水约300至400方,是高效节水作物。”来自内蒙古圣牧高科集团在永昌县落户的永昌县露源牧业有限公司经理郝瑞说:“收割头茬苜蓿,浇第2个水后,能听见苜蓿‘嚓嚓’疯长的声音,不出1个月就收割第二茬了。永昌县光热水土资源独具优势,收割时天气干燥,苜蓿品质好,提高了奶牛生产的鲜奶蛋白质、微生物、体细胞等重要指标,均为我们的下游奶企发展有机鲜奶提供了支撑。”

永昌县苜蓿草产业方兴未艾,天然草原保护力度逐年加强。近年来全县实施草原奖补、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退牧还草、草鼠无害示范县建设等生态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据2017年草原生态监测结果显示,永昌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37.88%,草群自然平均高度为11.8厘米,比往年分别提高了15%和10%,平均鲜草产量为1507千克/公顷,提高了25%。牧草各项指标大幅好转,植被群落结构也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正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