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绘就绿色传奇:库都尔林业局66载抚育百万亩人工林

发布时间:2018-07-18 09:35:23丨来源:国家林草局网站丨作者:邱春凤 马琰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这里的人喜欢用“林、松、柏”取名,他们心中有绿色,绿色是他们的生命底色。

松林遮天蔽日,松涛光涌澎湃。站在库都尔林业局鼻梁山上百万亩人工林面前,我们不禁为育林人的执著精神和刻在骨子里的绿色情怀而由衷感叹!壮哉,兴安岭!美哉,库都尔!颂哉,育林人! 

66年弹指一挥间,而对于育林人来说,这百万亩林木却是他们一个春日接着一个春日,一代人牵着又一代人,经年累月久久为功造就的人间奇迹! 

6月25日,我们“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采访团林区之行首站到达的就是库都尔林业局。这里曾是第一代林区开发建设者最早到达的地方,他们的足迹涉过之地,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双手一边砍伐,一边播绿,到2010年再造了一个百万新林区,这是林区人将绿色视为生命底色的生动写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的具体实践。

矢志不渝 守住青山不放松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在改革中奋起。在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里,林区先后经历过承包经营、抓大放小、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天保工程、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伐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改革,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

时代在变、宗旨未变、情怀未变、责任未变。站在百万亩人工林面前,听着老一辈务林人的故事,几代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挑战恶劣环境、克服简陋生产条件,种下棵棵希望、守住株株绿色的场面鲜活起来。

库都尔林业局党委书记董晓斌介绍,在开发建设之初,林场党员干部和职工就秉承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提出的“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精神,将守住北方生态屏障、造福子孙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先生产、后建设,边生产、边建设,造出了百万亩人工林。截至2009年,这里拥有123万亩人工林。

百万亩是什么概念?百万亩就是10万个标准的足球场。百万亩是什么比例?人工林的面积是库都尔林业局生态功能区总面积50.2万公顷的16.4%,近五分之一。

有经验的务林人告诉记者,小工队上山植树时,好手每天能植树两亩,每年种植一个月,人均600亩,短时间内上万人齐上阵也未必能完成这项工程,这上百万亩的人工林绝对可以称之为绿色奇迹。 

艰苦奋斗 世代无悔筑长城 

库都尔林业局位于兴安岭腹地主脉东西两侧,冬长夏短,即便夏至已过,依旧要比城市低十几度。这里的冬季长达7个月以上,而日照时间非常短,夏季只有2个月左右,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冬季温度超过零下40℃,无霜期仅有90-120天。代代务林人都体验过北纬50度的“冷”,冬季进山抚育树苗要趟着齐腰深的雪徒步前行。他们穿着大棉袄、大棉裤、外加一件大皮袄、棉靰鞡、手闷子、狗皮帽子,爬冰卧雪地赶到小工队集合地后,要把树苗储存好,以便春季栽种。 

库都尔林业业局属于生产局,要为祖国建设提供支持,从建局至2015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447万立方米,锯材、集成材、纤维板等林木产品20.3万立方米,实现利税2.61亿元。若不是代代务林人传承着“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精神,座座青山早已成为荒山秃岭。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前,这里曾由历史原因被疯狂采伐过,务林人看着被毁的林地,疮痍满地、立志要将采伐迹地进行恢复。截至 1995 年,库都尔林业局实现了营林百万亩。务林人用“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即采一棵树木要在附近区域栽二、三、五、十棵树苗,植树造林的面积要超过采伐的面积)的工作方法,一边为祖国建设提供着保障,一边实现了造林多于砍树的目标。2010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森林资源超过开发建设初期的森林资源总量水平。半个多世纪以来,相当于再造了一座大兴安岭。 

库都尔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游文革出生于1966年,父亲就是老一辈务林人,儿时的玩具是植树工具、儿时的生活也是跟着父亲上山务林。许是受父亲影响,游文革读了林校,学了技术,成为场里第二代技术员。1987 年开始,他就跟着小工队上山生产,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秋天挖坑、冬季运苗、春季植树、夏季抚育;蚊虫叮咬、牛虻蜱虫,盛夏在森林里工作时一巴掌拍在后背上能拍死五六十只虫子。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游文革介绍说,经过几十年的播种,现如今,库都尔林业局已没有大块可造林的荒山荒地。目前,每年按国家要求在林间空地、树林稀疏的林地补植补造。 

无私奉献 松柏浓情铺底色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人喜欢用“林、松、柏”取名,他们心中有绿色,绿色是他们的生命底色。在林业工作一辈子的孙亚林是库都尔林业局副局长,他至今都记得小学时老师传授的植树口诀“三埋两踩一提苗”。“那时候,无论是林业职工、地方干部,还是教师、学生,都扛着工具、顶着寒风上山植树,这是林区人春季的必修课。”代代务林人躬耕于林,韶华过后,迎山而立、抬眼望去,祖国北方筑起的这万里绿色长城是务林人的财富,是务林人的骄傲。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回溯过往,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人物和事件,如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闪耀,提醒人们鉴往知来、勇往直前。 

40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从建国前被掠后的斑驳疮痍到百万亩新林葱茏丰茂、从生产输出原材到造林抚育幼苗、从天保大计到封锯停伐,林区的发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林区人传承的精神是守望相助的红色精神,林区人筑就的生态屏障是地球上“绿色”的传奇。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大兴安岭这座闻名遐迩的绿色宝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以其亮丽的姿态和优越的生态价值屹立于祖国的北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林区在回望、林区在坚守,祝福林区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