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任务,在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关键点上做文章,练就一身“绣花”功夫,以“党建+扶贫”模式促脱贫攻坚,引领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真抓实干、落地见效。
驻村工作队帮扶出“新招”
今年一开春,鄂托克旗蒙西镇碱柜村就与内蒙古北纬中垦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了土地流转协议。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碱柜村72户农民依托自身成立的种植合作社以每亩土地350元的价格将1500亩土地入股,期限为10年,公司每年若盈利,则必须按照股份制协议给农民分红;若公司未盈利或者亏损,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扣除农民350元/亩的入股金额,充分保障农民的收入和权益,协议还规定在种植和经营期间优先雇佣拥有股份的部分农民。
入股农民孟润兰高兴地说:“我今年60多岁了,干不动了,以前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也就挣一万多元,现在企业租我的地,待在家里每年也能收入一万多元。”
碱柜村总耕地面积9677亩,目前除已被宁夏某水稻种植公司承包用于水稻种植的3000多亩盐碱地外,剩余6000余亩中可用于农作物耕种的约4100亩,户均不足10亩,无法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种植模式,加上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外地打工或者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留在本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人员年龄偏大,且传统种植观念严重,这些现实情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根据上述情况,鄂托克旗宣传部驻村工作队与蒙西镇和碱柜村的相关人员多次入户走访,实地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当地制定的针对性较强的帮扶措施。在大力推进实施土地流转项目的同时,鄂托克旗宣传部、蒙西镇政府还联合推动组建了再就业工作队,通过与周边地区、园区企业等合作,以雇佣的形式将碱柜村剩余劳动力介绍给企业,帮扶实现再就业。
为了让驻村工作队切实发挥作用,推动全旗精准识贫、精准脱贫工作再上新台阶,鄂托克旗选派了247名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牧区事业、敢于担当、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组成75支包联驻村工作队,分别派往六个苏木镇75个嘎查村,主要目标任务是帮助嘎查村紧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同时,为推动包联住村各项任务有效落实,该旗旗委、政府为各苏木镇成立了脱贫攻坚推进组,指导驻村工作队摸清产业现状、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异地搬迁、立地条件、致贫原因等情况,督促苏木镇完善脱贫攻坚台账档案建设,抓好精准脱贫“回头看”工作,及时反馈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参与脱贫攻坚有关政策协调和落实等,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巴图巴格那和妻子凌晨5点就开始忙活了,铡草、拌饲料、打水,喂马、猪、牛、羊、骆驼。巴图巴格那家从贫困户变为全旗知名的“五畜兴旺”户。他说:“是阿尔巴斯苏木在嘎查捐助的‘党员滚动扶贫羊’,帮助我扩大养殖规模,让我住上新房,奔小康。”
几年前,巴图巴格那因家里缺少劳动力,自己又生了场大病,生活陷入困境。2014年,他所在的阿尔巴斯苏木全面推行“党员滚动羊”帮扶措施,给他家送来30只母羊,母羊归嘎查,羊绒及羔羊归个人,并与他签订养殖协议,进行跟踪服务,帮助扩大养殖规模。这让巴图巴格那燃起脱贫致富的信心。2017年,他家仅销售马奶的利润就达4万多元,羊群也由最初的40多只增至200多只。
“滚动扶贫羊”这种帮扶模式,创新了扶贫机制,破解了脱贫攻坚工作难题,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目前,该旗“党建+模式”工作正在逐步有效推进中,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牢固树立“党委服务支部、党建服务中心、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的服务型党建工作理念,驻村扶贫干部兼任村级代办员,服务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
除此之外,鄂托克旗还通过帮扶单位、苏木镇党委、嘎查村党支部及第一书记等多方联动,针对不同村情、不同劳动力、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分类特色帮扶,创造性提出了“支部+合作社+农牧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扶持户”、“党支部+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等的产销结合发展模式,解决农牧民在养殖、种植业方面的资金、销售难题,并在信息、技术、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发挥支部班子引领模范作用,形成支部班子与合作社共同帮扶的局面,帮扶项目成效显著,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和嘎查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