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义尔蒙古写意——游牧文明的视觉化表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16 20:35:52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阿艺思丨责任编辑:

旨在对“游牧文明和蒙古文化的视觉化表达”命题做出学理性解释和思考并做出理论贡献的《巴义尔蒙古写意——游牧文明的视觉化表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中国网6月16日讯(记者阿艺思 )旨在对“游牧文明和蒙古文化的视觉化表达”命题做出学理性解释和思考并做出理论贡献的《巴义尔蒙古写意——游牧文明的视觉化表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民族画报》原编委、蒙古文版编辑部原主任、高级记者巴义尔(摄影:阿艺思)

参加研讨会的嘉宾(摄影:阿艺思)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力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党委书记、文艺评论家包明德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朝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乌云毕力格,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布和朝鲁研究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会长色音、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苏日嘎拉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青格力、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那日松等各界专家学者分别在会上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长江学者,中国蒙古史学会会长乌云毕力格致开幕词(摄影:鹰鸽)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长江学者,中国蒙古史学会会长乌云毕力格致开幕词。他说巴义尔拥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别具一格的表达和丰富的作品。他的作品使得蒙古游牧文明及其研究得以用视觉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为学界的继续研究提供了真实、生动而且丰富的资料,而同时为世人尤其是对后人对蒙古游牧文明的了解、欣赏和传承、发扬提供了绝妙而且有价值的文献。

内蒙古大学教授、原副校长,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齐木德道尔吉在研讨会上发言(摄影:阿艺思)

内蒙古大学教授、原副校长,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齐木德道尔吉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说巴义尔对于丰富蒙古学资料有很大的贡献。巴义尔的资料忠于事实报道,不加后期修饰的摄影图片对于学者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巴义尔的摄影作品的视觉表达正是学术界所需要的真正表达。

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国际马头琴学院院长齐•宝力高在研讨会上发言(摄影:阿艺思)

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国际马头琴学院院长齐•宝力高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说巴义尔的摄影作品从寻常百姓的视角作为出发点,深入牧区记录草原儿女的真实衣食住行。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可以成为日后有着非常高学术研究价值的资料。他的摄影作品对游牧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巴义尔摄影作品

蒙古游牧文明源远流长,璀璨绚丽,魅力无穷。随着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认识的不断深入,游牧文明和蒙古文化也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以来,蒙古民族及其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恰逢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与时俱进,传承发扬的同时不断融入新思想、新思维,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再放异彩。为此,在当今思想解放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探讨如何传达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多途径多方位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为民族、国家的复兴繁荣做出新贡献,业已成为游牧文明和蒙古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学术研讨会现场展出的巴义尔《蒙古写意》系列等20本专著(摄影:鹰鸽)

本次研讨会以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版编辑部原主任、高级记者巴义尔的《蒙古写意》系列等20本专著和发表在《民族画报》等媒体的大量专题摄影作品为例,专题探讨“蒙古文化的视觉化表达”,丰富蒙古学研究的新资料、拓展蒙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探索蒙古文化研究的新途径。会议主题是如何通过镜头认识游牧文明和蒙古文化,讨论视觉化表达作为一种途径在蒙古文化和游牧文明研究中的认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在学理解析的前提下突出理论创新,引导学术界和记录者在新时代用新思维新途径展示传播民族文化。

巴义尔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赠送摄影作品

莅临研讨会的各界嘉宾合影留念(摄影:阿艺思)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清华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摄影界、民族文化界、美术界、文学评论界等数十位教授、研究员以及多家媒体代表近百人出席会议。会上播放了数百幅游牧主题的照片并展示了巴义尔20本专著和《民族画报》等有关游牧主题的专题摄影报道。

巴义尔摄影作品

     巴义尔,蒙古族,1957年生于北京,内蒙古科左中旗人。《民族画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1~2002年为理事),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巴义尔摄影作品: